布袋木偶戲的舞臺寬約兩米、臺面底板高約1.70米,縱深約2米左右。演出時,演員是套著木偶,舉手于頭頂表演的。傳統的布袋戲舞臺美術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發展而來。木偶高只8寸,舞臺為6尺左右的“一字臺”,表演區域很小(木偶、舞臺的長度均按當時采用的市制計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長板凳上,面前掛著一條用木框固定起來、中間綴上紗布的素幕,“隔簾說古”進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簾。舞臺外觀設計講究,框架用木制精雕細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花紋圖案構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年松首先在陳南田的戲班“新南福春”進行舞臺美術改變,在表演區吊掛畫有宮殿、公堂、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木偶戲早的布...
陳團長組建了團隊,研發自動化木偶戲,利用程序控制木偶進行表演。經過不斷努力,陳團長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木偶機器人”,木偶可以做出鞠躬致謝等細微的動作表情。移動舞臺設計上也比較大化做到便捷和智能,實現10分鐘內完成整體舞臺的收裝。木偶機器人和移動舞臺只是一個載體。陳團長說“木偶是一個載體和平臺,劇目和內容才是木偶戲的主體。我們現在不只是在研發機器人和木偶藝術的一個結合,更關注的是故事的內容,我們希望創作更多積極向上的中國元素故事和內容傳播給廣大觀眾。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愛木偶戲,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木偶戲表演中有一種提線木偶,又稱“懸絲傀儡”.雜按獨輪車 水傀儡是以水流作動力的傀儡戲。水傀...
平陽木偶戲的唱腔除兒童劇采用兒歌外,其余均采用當地戲曲音樂,包括高腔、昆腔、亂彈、和調等。高腔高腔是溫州地區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其唱腔特點是:不配絲弦,只有打擊樂器,由一人領唱,后臺搭腔幫唱,靠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包括“四平”高腔、溫州高腔等。昆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明清至民國時期,平陽有多個昆班,而且出了許多昆班名演員。平陽木偶戲向昆班學習了好多劇目和唱腔,傳承至今仍唱昆腔的劇目還有《秋江趕船》《郭子儀慶壽》《八仙戲》等。亂彈亂彈是地方戲曲劇種,即溫州甌劇,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亂彈在溫州民間流傳廣,平陽木偶戲的基本調就是正反亂彈腔,其大部...
為了加強對平陽木偶戲的保護,平陽縣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如將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由差額撥款集體事業單位轉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同時加大對劇目建設和下鄉公益演出的經費投入,重視平陽木偶人物造型的開發生產,加強木偶劇團演藝隊伍建設,解決木偶劇團演職員人才短缺的問題等等。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則加強自身建設,進行文化體制,劇團人員的工作活力。該中心不斷創作作品,積極參加各類重大賽事展演,開展公益性送戲演出活動(每年達150多場)。該中心還積極創新,建立了一套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比如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辦木偶表演與木偶造型設計人才班,面向全國招收學生,并開辦平陽木偶戲暑假、寒假培訓班,為上海...
肉傀儡是用真人裝扮的傀儡戲,這是從南宋時開始出現的木偶戲新種類。宋人筆記《都城紀勝》中記載:“肉傀儡,以小兒后生輩為之。”但未具體說明肉傀儡的表演形式,一般認為是幼童騎在成人肩上,或在大人的托舉下表演各種技藝。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錄了張逢喜、張逢貴兩位臨安(今浙江杭州)出名的肉傀儡藝人的名字,說明肉傀儡在當時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偶戲種類之一。另外,至今仍活躍在民間的飄色表演則被認為是肉傀儡的延續。飄色活動中由真人裝扮的表演者在造型、服裝的烘托下,如同在空中自由飄蕩。提線木偶戲以流行于閩南地區的泉州木偶戲為重要表演之一。木偶戲價格陳團長在木偶制作間內全神貫注地為新研制的木偶機器人制作偶頭。陳團...
水傀儡是以水流作動力的傀儡戲。水傀儡起源很早,在漢代已經出現,自宋代起在宮廷中較為盛行,一度成為皇室貴族消暑納涼的主要娛樂活動。水傀儡用較輕的木材雕刻而成,裝在長竹板上。表演時將木偶放浮在水面較大的水池或湖中,藝人在岸邊敲鑼打鼓,配合木偶所做的釣魚、劃船、擊球、舞蹈等動作進行說唱。水傀儡演出的劇情生動有趣,如鄭和下西洋、孫悟空大鬧天宮等。但到了清代,由于對表演場地的要求較高,這種借助水的浮力進行表演的木偶,也被以手舉著木偶歌唱的杖頭木偶取代。 中國木偶戲,歷史悠久,"源于漢,興于唐”。云南木偶戲價格 新中國成立后,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9年3月,漳州布袋木偶...
提線木偶是指在表演時藝人通過提拉絲線來控制木偶做出各種演出動作。提線木偶高約兩尺(1尺約為0.33米),由四肢、偶頭、籠腹、偶衣以及提線和勾牌等組成,偶頭多以柳木、樟木等為原料雕制,中空,內部有聯動裝置,可以操控偶頭做出閉眼、張嘴等表情;籠腹多為竹制,主要是為減輕重量。手有舞弄棒和揮扇走筆的“文”、“武”之分,腳按有無鞋襪等分為旦、赤、靴等種類;提線平均長3尺,長可達6尺,線數5-16條、多者可達30條;勾牌是藝人通過提線操縱木偶關節活動的終端。提線木偶以流行閩南地區的泉州木偶戲為有名,有絲戲、懸絲傀儡、加禮、嘉禮等名稱。“加禮”是指福建地區在婚嫁等隆重節日中,以表演提線木偶戲為大禮。木偶戲是...
平陽木偶戲早在宋代即從杭州傳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其源頭是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南宋溫州戲文《張協狀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戲“舞鮑老”的表演場面可證。《平陽縣志》載:“南宋時,平陽民間已有木偶戲活動。”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平陽木偶戲初分提線、杖頭、人偶三種,均傳自南宋都城杭州,即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篇‘傀儡’下注云:‘懸絲”、“杖頭”、“肉傀儡”三種。布袋木偶則是后世創造的。上述四種木偶,融為一體,同臺表演,為平陽木偶藝人首先開創,并且形成了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元明清以來,平陽木偶戲有了南戲的相互借鑒,從較原始...
開戲了。木偶們相繼登場。這些蜷曲在灰撲撲的布口袋里的木偶,一旦讓操縱者從口袋里掏出來,身板就硬朗了,手足就舞動了,頭臉上盡鍍著太陽的金輝。英雄一般呼嘯而至,披掛以小弓小箭,小幡小旌,頭頂上還有象征神武和權力的雉雞翎。石破天驚一聲銅鑼,告訴人們英雄在號令千軍。來回繞場的兩支羽翎,告訴人們英雄在所向披靡地馳騁。挑子里那個灰撲撲的布口袋,有如魔法口袋,可以掏出皇上,可以掏出臣子,閻王、土地、雷公、電母、觀世音……想得出的有,想不出的也有。每掏出一個,撐起,陽光燦爛立在臺上,就是一個蓋世神人,或定乾坤,或決生死,都是不容置疑的,無可抗拒的。朗朗天日之下,生生地見著這些神人起來,下去,出來,進去,天和地...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
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年間(1736-1795)的煙火專著《火戲略》,就以大量的篇幅敘述了放焰火時展現的各種戲劇場面。藥發傀儡戲至今仍然在山西、陜西、福建、浙江等地存在。藥發傀儡又稱為“藥法傀儡”民間俗稱“火戲”“放架火”等,是一種自北宋時期開始流行的傀儡戲。人們通過**燃燒的方式帶動木偶進行表演,實際上是一種焰火藝術。藥發傀儡在宋代被歸入“雜手藝”類,不如其他種類的木偶戲普及。明清時,藥發傀儡有所發展,清代乾...
陳團長組建了團隊,研發自動化木偶戲,利用程序控制木偶進行表演。經過不斷努力,陳團長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木偶機器人”,木偶可以做出鞠躬致謝等細微的動作表情。移動舞臺設計上也比較大化做到便捷和智能,實現10分鐘內完成整體舞臺的收裝。木偶機器人和移動舞臺只是一個載體。陳團長說“木偶是一個載體和平臺,劇目和內容才是木偶戲的主體。我們現在不只是在研發機器人和木偶藝術的一個結合,更關注的是故事的內容,我們希望創作更多積極向上的中國元素故事和內容傳播給廣大觀眾。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愛木偶戲,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提線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泰順木偶戲已有800多年歷史.江西商店開業木偶戲陳團長在木偶制作間內...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
布袋木偶戲又名布袋戲、掌中戲,起源于17世紀,是發源于閩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表演風格細膩、生動有趣,具有高超技藝,是福建常見的民間戲曲表演形式之一。布袋木偶戲曾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其戲偶被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收藏。2006年,經批準,布袋木偶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布袋木偶產生于明朝。因布袋木偶頭部連在布袋上,藝人用手伸入布袋內操縱木偶,故稱“布袋戲”。明清至今,流傳于閩南民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頭和木偶的衣服連接起來,衣服像一條口向下開的布袋。木偶戲,古稱傀儡戲、傀儡子,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金山國慶木偶戲 新中國成立后,漳州布袋木偶戲進...
廣東木偶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地方傳統戲劇。有700多年歷史,廣東的木偶戲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文言區,各個種類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均是廣大**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被譽為“百年古傀儡,時代新經典”的具有400多年歷史的高州木偶戲,今年被GUO務院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人木偶曾赴法國、德國、港澳等地演出,備受歡迎。廣東木偶戲從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美學、戲劇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木偶動畫是一種以立體木偶為表現形式的定格動畫,由木偶戲發展而來。嘉定節日木偶戲《大名府》傳...
《口技獵人》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后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虞姬別》漳州木偶藝術學校根據傳統戲曲《霸王別姬》改編的劇目,它用傳統布袋木偶戲的表現手法和現代音樂的結構貫穿,簡于情節,重在人物性格和內心感情的抒發,唱腔部分用漳州薌劇演唱,許潔莉以嫻熟的木偶表演技藝,運用摔披風和雙劍舞動的特性動作,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歷史人物虞姬文武雙全的人物個性和真善美的內心情感。木偶戲常用鼓和笛子兩種伴奏樂器.重慶木偶戲表演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戲首度赴臺演出。如今,劇團書記洪惠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萬分。中國...
鄉間的木偶戲比較簡陋,即便是城里的百姓,所需的也差不了多少。幾個藝人,三兩挑子,有時候甚至或一個也就夠了。重要的是挑子里挑的并非尋常的菽谷糞肥,也并非日用百貨,卻是用簾子遮實了的一些什么,有一個奇異的世界走來了,有一些新鮮的故事要開演。先是孩子們穿糖葫蘆似的跟著挑子走,怯怯地,不近不遠地就跟著走。繼而糖葫蘆串就蔓延成了滿地場浮游的葫蘆,攢動、蠢動,糖漿般膠著和翻沸,一時塵土中都流淌著熱乎乎的糖味。木偶戲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是需要用木偶來進行戲劇表演。青浦木偶戲節目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
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地區在宋代就已經有布袋木偶戲了。清朝中葉后,布袋木偶戲開始進入興盛時期,漳州的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幾乎鄉鄉都有專業或者業余的戲班。漳州布袋木偶戲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經過摧殘后,幾乎難以繼承,逐漸趨向于沒落。1954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雷萬春打虎》參加布加勒斯特第二屆木偶傀儡聯歡節,與《大名府》雙雙獲得一等表演金質獎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首批劇目。根據《漳州戲劇志(初稿)》記載,《大名府》創作于1957年。當年,5月,以福建省文化局長陳虹為團長、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家楊勝、陳南田等為陣容的出訪團隊,應法國巴黎文學社邀請,赴法國友好訪問演...
布袋木偶,不言自明,木偶頭是個臉譜式的,并且是神態凝固的表情。木偶雕刻師把劇目中的一個人物頭像,雕刻成笑臉,那么這幅臉譜就要應付人物、劇情在瞬間中的不同表情變化。簡而言之:木偶頭刻的是一個笑臉,當要它表現哭泣時,它還是個笑臉。那么,寫個能體現木偶人的表演情節,是劇作家應該深入考究的。所以,木偶劇作家在創作時,不得不考慮這方面的問題。而且,要讓劇目更貼近木偶藝術規律,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大名府》這出戲,之所以是極為符合木偶表演藝術規律的劇目。布袋木偶,眾所周知,木偶是個“啞巴”。木偶不會說話。解決木偶的語言,讓木偶說臺詞,只能配音。這是它的特色也是缺陷,也是它的優點。為木偶配音,天然合理。然...
開戲了。木偶們相繼登場。這些蜷曲在灰撲撲的布口袋里的木偶,一旦讓操縱者從口袋里掏出來,身板就硬朗了,手足就舞動了,頭臉上盡鍍著太陽的金輝。英雄一般呼嘯而至,披掛以小弓小箭,小幡小旌,頭頂上還有象征神武和權力的雉雞翎。石破天驚一聲銅鑼,告訴人們英雄在號令千軍。來回繞場的兩支羽翎,告訴人們英雄在所向披靡地馳騁。挑子里那個灰撲撲的布口袋,有如魔法口袋,可以掏出皇上,可以掏出臣子,閻王、土地、雷公、電母、觀世音……想得出的有,想不出的也有。每掏出一個,撐起,陽光燦爛立在臺上,就是一個蓋世神人,或定乾坤,或決生死,都是不容置疑的,無可抗拒的。朗朗天日之下,生生地見著這些神人起來,下去,出來,進去,天和地...
新中國成立后,漳州布袋木偶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59年3月,漳州布袋木偶劇院和漳州藝校木偶科等單位合并,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也就是漳州木偶劇團。劇團集中了一大批布袋木偶戲藝術家為骨干,形成了民間藝術向專業藝術邁進的雛形,漳州布袋木偶戲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向全國范圍傳播,并走向世界。1960年,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聯歡節上,漳州木偶戲《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憑借精彩的表演獲得表演一等獎,榮獲兩枚金質獎章,為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藝壇奠定了基礎,成為倍受矚目的民間文化瑰寶。在2004年的捷克布拉格國際木偶藝術節上,中國參加這一國際木偶藝術盛事的漳州木偶劇團,以《...
1996年底,漳州布袋木偶戲首度赴臺演出。如今,劇團書記洪惠君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萬分。中國臺灣擁有500多家的木偶劇團,然而,漳州木偶劇團的到來卻引起轟動。“中國臺灣許多小學生家里有木偶,看到我們演得入神,自己也拿出來爭相試鏡;一些木偶‘粉絲’還全程跟著我們,從臺南走到臺北……”洪惠君認為“他們像是個吃螃蟹的人”。2001年,由漳州有線電視臺和漳州木偶劇團聯合攝制的十二集兒童木偶劇《森林的故事》,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為漳州兒童布袋木偶戲的發展開了個好頭,也讓人們看到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希望。為了讓漳州布袋木偶戲事業后繼有人,近年來,漳州市一直大力支持木偶學校的教育發展,為漳州乃至全國各地培...
《大名府》傳統劇目,啞劇。取材于《水滸》,內容說梁山泊好漢扮成各種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編入“耍盤”、“舞獅”等絕技,系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1960年9月,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雷萬春打虎》傳統劇目。內容說四川劍峰山下住一獵戶雷萬春,武藝超群。一日,書生鐘景琪上京赴考,誤投黑店,漏夜出逃,前遇猛虎攔路。雷萬春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打死老虎,搭救了鐘景琪和書童的性命。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該劇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
鐵枝木偶(紙影戲)傳入粵東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是潮汕地區戲劇藝術的奇葩。晚清以前,紙影戲叫“竹窗紙影”,以牛皮雕成各種人物形狀,彩色裝飾,表演時臺內置一油燈,臺面裝一竹框,以透明白紙糊之,以為投影之所,故名“竹窗紙影”。至清末,改影現為形現,即牛皮雕形而為木偶造型,背部及兩手穿鐵線三條作為操縱,臺前改掛繡幕,成木偶戲,普遍仍稱紙影戲、皮猴戲或圓身戲。木偶戲從屬于地方劇種,當地皆為潮音班。晚清至民國時期,揭陽鐵枝木偶戲十分普及,在漁湖范圍內有近三十班。潮音戲班實行童伶制時,揭陽許多出名的潮劇藝人都來自紙影班。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紙影戲曾被視為“四舊”而銷聲匿跡。1978年開放以后,紙影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后,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后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后,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恒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
家族傳承平陽民間木偶班社的成員大多為家庭成員或家族成員,他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閑時全家出動組班演出,把演出報酬作為一種副業收入。他們的傳藝方式通常是父傳子、兄傳弟、弟傳侄,世代沿襲,人稱木偶世家。拜師學藝這是一種普及的傳承形式。徒弟拜師要簽訂合約,條件非常苛刻,學習三年期滿出師后學徒要為師傅演上一年。學徒大多數是貧窮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做到勤學苦練,得到師傅的關愛。在名師的手把手培養下,多數學徒都成了名師的繼承人。科班傳承為了更好地傳承木偶戲技術,由名師自創戲曲科班,制定一套嚴格管理的規章制度以及一系列的教習程序,從理論學習到基本功訓練,唱、做、念、打及各種形體動作、排練演出等,需兩年或三年時...
鄉間的木偶戲比較簡陋,即便是城里的百姓,所需的也差不了多少。幾個藝人,三兩挑子,有時候甚至或一個也就夠了。重要的是挑子里挑的并非尋常的菽谷糞肥,也并非日用百貨,卻是用簾子遮實了的一些什么,有一個奇異的世界走來了,有一些新鮮的故事要開演。先是孩子們穿糖葫蘆似的跟著挑子走,怯怯地,不近不遠地就跟著走。繼而糖葫蘆串就蔓延成了滿地場浮游的葫蘆,攢動、蠢動,糖漿般膠著和翻沸,一時塵土中都流淌著熱乎乎的糖味。木偶是以中型杖頭木偶為主的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上海女子十二樂坊表演元、明、清以來,木偶戲由城入鄉,多種風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藝術,也因地域不同,出現多種多樣的造型特色:福州串頭戲,泉州嘉禮...
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并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等。上海商場活動木偶戲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配音有多種形式:一是角色配音:唱念具有。有普通話,也有閩南方言。二是音樂配音:有戲曲的也有歌曲的。以民族樂器為主。三是啞劇配背景音樂。這樣的形式,決定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形式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其廣度高于其他劇種。演出配樂有兩種:一種是常用的錄音帶配音;一種是樂隊現場演奏配音。樂隊配音一般都在劇團所在地演出時用。大凡外出異地演出,都用錄音設備配樂,演出隊伍精干。布袋木偶,自古以來就是以“短、平、快”,“靈活、機動,節奏性強”的形式,立于藝術圣壇。隨著時間的進程,社會形態的發展,漳州布袋木偶戲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表演將會出現音樂演奏從后臺走向前臺的表演形式。木偶戲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
木偶的眉目倒是極盡夸飾,生活的色彩像是都涂到它們那里去了,很潤澤的,很光艷的樣子。但它們的五官是固定的、無內容的,于是就要看著深奧,并且能有較常人豐富得多、夸張得多的表情,每要表演喜怒哀樂,它們就以固定的程序動作全身。笑的時候,或仰面向天,或彎腰捧腹,配合以全身有節奏的抖顫,讓人看不見它的臉。哭的時候,或以袖遮面,或呼天搶地,配合以全身間或的抽動,也讓人看不見它的臉。面目不明的角色必得制造異常的熱鬧,讓人目不暇接來不及定睛細看木偶動畫的前身,是中國古代的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山東木偶戲藝人平陽木偶戲早在宋代即從杭州傳入,尊崇唐代杭州府城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其源頭是南宋臨安府的傀儡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