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偶造型藝術的軌跡,大體分三個階段:⑴三雕七畫階段。由藝人先雕頭形,再畫臉譜,以區別人物,造型主要靠畫臉。⑵雕繪結合階段。造型、雕刻、繪畫并重,講求創造性和技法性,出現了專業偶頭藝人和作坊。明清以前均屬這兩個階段。⑶可塑性與隨意性階段。現、當代木偶造型藝術家,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品,根據戲劇內容的需要和時代審美趨向,設計、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張性,更具木偶藝術特點,不僅擺脫了單純戲曲化的傳統,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藝術追求,構成了絢爛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這是中國木偶造型藝術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 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等。上海商場活動木偶戲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制,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京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折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干盜書》、《戰潼關》等,仍采用京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采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普通話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京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京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制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鐘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說》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采用兒童音樂。業余劇團則單一采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南京公司活動木偶戲木偶戲的式微是無法避免的。
人們仰著脖子,笑,發癡,迷瞪,拍掌。人們的眉眼灰撲撲地木僵著,只有那下巴,也像裝了開關似的,齊齊地掛下來,便也僵在半空,像一個等待糖豆的姿勢。這是操縱者比較為心滿意足的時分,只是他將得意嚴嚴地蓋在簾布下面,他是一個在他制造的戲劇里并不存在的人。他的每一個指關節都不可思議地機巧,儼如機器中那些比較奧妙的部件,彈指之間,便是一個人的悲歡離合,生死榮辱;反掌之下,便是冬去春來,秋去冬來,天翻地覆,換了人間。簾布之上的每一段劇情,都牽在他的指關節上面,場地之上的每一陣波動,都系在三尺簾布的戲臺上面。
據《漳州府志》記載,漳州地區在宋代就已經有布袋木偶戲了。清朝中葉后,布袋木偶戲開始進入興盛時期,漳州的龍溪、漳浦、海澄、長泰等縣,幾乎鄉鄉都有專業或者業余的戲班。漳州布袋木偶戲雖然源遠流長,但是經過摧殘后,幾乎難以繼承,逐漸趨向于沒落。1954年漳州布袋木偶戲《雷萬春打虎》參加布加勒斯特第二屆木偶傀儡聯歡節,與《大名府》雙雙獲得一等表演金質獎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漳州布袋木偶戲在國際上獲得大獎的首批劇目。根據《漳州戲劇志(初稿)》記載,《大名府》創作于1957年。當年,5月,以福建省文化局長陳虹為團長、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家楊勝、陳南田等為陣容的出訪團隊,應法國巴黎文學社邀請,赴法國友好訪問演出《大名府》,以及訪問瑞士、前蘇聯、南斯拉夫、匈牙利、蒙古等國。從此這個劇目享譽世界,50年來長盛不衰,成就了一出名揚國內外的木偶經典劇目,堪稱世界木偶藝術界的瑰寶。中國的木偶戲有記載 早是在什么時候?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凈、末、丑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只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表演。舞臺是2米長的“一字臺”,正、副手面向觀眾,并排坐定,操縱木偶在臺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凈、末、丑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京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于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木偶系表演的技法,也在不斷地更新換代。上海商場活動木偶戲
木偶們身著鮮艷戲服,有的滿頭珠翠,靜靜地在后臺等著.上海商場活動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的唱腔除兒童劇采用兒歌外,其余均采用當地戲曲音樂,包括高腔、昆腔、亂彈、和調等。高腔高腔是溫州地區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其唱腔特點是:不配絲弦,只有打擊樂器,由一人領唱,后臺搭腔幫唱,靠打擊樂器烘托氣氛。包括“四平”高腔、溫州高腔等。昆腔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明清至民國時期,平陽有多個昆班,而且出了許多昆班名演員。平陽木偶戲向昆班學習了好多劇目和唱腔,傳承至今仍唱昆腔的劇目還有《秋江趕船》《郭子儀慶壽》《八仙戲》等。亂彈亂彈是地方戲曲劇種,即溫州甌劇,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有兼有昆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亂彈在溫州民間流傳廣,平陽木偶戲的基本調就是正反亂彈腔,其大部分劇目都套用亂彈腔。和調和調又稱和劇,源于明代后期,由平陽民間馬燈戲發展而來,在清朝中后期盛極一時,平陽一縣曾發展到十多個和調班。平陽木偶戲移植了許多和劇劇目。和調唱腔有徽調、反亂彈、灘簧、時調等,具有濃厚的平陽地方特色。上海商場活動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