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鮭養殖和資源現狀
魚類養殖產量僅次于鯉魚和羅非魚之后,是世界三大養殖魚類種類之一8。我國的養殖區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甘肅等地,養殖主要品種有哲羅蛙、虹簿、白蛙和紅點蛙,每年產量約為1.6萬t,占世界鮭產量的0.77%,尚需進口1萬t大西洋鮭以滿足市場。亞東鮭作為西藏名優特土著經濟魚類之一,是當地人走向發家致富的主要途徑,2016年人工繁殖魚苗300萬尾,每年可向市場供應75萬kg,單價為400元/kg,年產值為3億元,有效推動了亞東縣農業經濟發展-20。雖然目前來看亞東蛙養殖的經濟效益良好,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良種選育工作滯后,品種退化嚴重;其次產地和消費區脫節,運輸風險過高;再次是病害頻發,苗種培育死亡率較高;深加工產業不配套,造成產品單一,制約了養殖業良性發展。
目前,隨著西藏經濟社會與文化事業開放的快速發展,旅游產業和交通網絡的不斷完善,對西藏土著魚類的需求量日趨增大,導致人為濫捕現象極其嚴重;另外在雅魯藏布江干、支流及其附屬水體上建立水電站,阻礙了魚類洄游,破壞了部分產卵場;加之西藏本土文化因素,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十分突出,迫使西藏土著魚類資源量急劇減少,有些魚類處于瀕危滅絕邊緣。
亞東鮭于1992被列為西藏自治區二級重點水生動物,其資源量也正在面臨銳減趨勢,武云飛等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西藏亞東鮭進行實地調查,發現捕獲物以0.25kg以下為主,超過0.3kg的個體數量很少。近幾年,由主導開展亞東河進行了增值放流活動,2014年6月放流5.5萬尾,10月放流2.5萬尾,2015年放流2萬尾,規格為8cm,對增加亞東麻曲河流域亞東蛙魚群體數量,改善其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將起到積極的作用l-23。
開展亞東蛙人工選育及家系建立標記輔助的大規模家系選育技術,不僅具有選擇效率高和可抑制遺傳衰退的優點,還可作為進一步進行分子輔助育種的基礎。國際上應用此技術,進行了大西洋蛙(挪威)、印度鯉魚(印度)、羅非魚(菲律賓)、虹鱒(美國)、海蝦抗。ǜ鐐惐葋啠┑倪x育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0。近些年,我國也開展了水生動物選育及家系構建工作。李思發等四對團頭筋進行雙向選育研究,其中正向選育每代萬分之四作為親本培育,發現選育至第五代時,與對照系(原種)相比,成魚階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提高29.1%;另外發現逆向選育為全兄妹近交時,在近交系至第三代時,與對照系(原種)相比,成魚階段的平均日增重率降低16.6%;由此可知,科學選育提高養殖性能,近交導致養殖性能下降。
戶國等開展了電子標記輔助的大規模虹鱗家系構建工作,以優良品系G1世代為基礎群體,建立了G2世代全同胞家系72組,通過約為850日齡養殖,篩選了體質量、體長優良的8個家系,為構建G3世代儲備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亞東蛙作為我國一個地方性魚類品種,由于引進時間相對較長,從1998年開始,經過20年人工近親繁殖,缺乏有效選育手段,導致亞東鮭生長速度緩慢、個體小型化、病害增多等現象時有發生,種質衰退現象十分嚴重。因此,采取有效系統的人工選育方法對亞東鮭進行遺傳改良,利用家系選育方法可以培育生長速度快的專門化品系,繼以育成的生長速度快的專門化品系進行種間雜交的配套系研究,從而篩選獲得高產的雜交配套系,從根本上解決亞東鮭殖養產業的良種化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建立亞東鮭資質資源保護區和良種場西藏水資源十分豐富,是亞洲的水塔。據統計,西藏有大小不等湖泊2000多個,湖泊總面積24000多平方公里,約占*湖泊總面積的30%,流域面積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條,大于2000km2的河流在100多條,包括雅魯藏布江、瀾滄江、金沙江、怒江、森格藏布、朋曲等河,均發源或流經。生態環境保護是國家可持續發展必須面臨的問題之一,西藏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最主要防線,加之自然生態很脆弱,保護其物質多樣性成為主抓的首要任務。
截止2007年,農業部已審定220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但迄今為止,巴松措特有魚類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是西藏地區的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的主要對象主要有拉薩裸列尻,雙須裂腹魚和拉薩裂腹魚等西藏特有裂腹魚類。另外分別設有1處黑斑原姚良種場和異齒裂腹魚原種場。而亞東鮭作為我國一種鮭屬魚類,保護其種質資源的行動已刻不容緩,建立保護區和良種場,可以對其種質資源保護和走綠色、生態、安全之路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