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干玉米批發市場,養殖場玉米粒批發價格,玉米粒喂豬價格,新一年的玉米購銷即將開始。節前的玉米市場變化不大,目前更關注的還是節后玉米市場如何運行,對于糧食企業,面對復雜多變的玉米市場,節后是否有合適的貿易機會。
節后玉米行情展望
2023年后玉米進入“后”時代,市場的供需結構均將發生較大改變。
首先,玉米市場供需缺口得到有效彌補,時代的結束以及的緩和促使全球玉米市場供給偏緊形勢較去年有較大緩解,再考慮巴西玉米的豐產以及國內政策支持進口,今年玉米的缺口炒作熱度會明顯下降,更多的利多因素將會集中在國內收儲政策的實施情況以及消費恢復進程。余糧方面,大部分機構統計的數據在春節前余糧4成,還剩余6成,較往年偏多,賣糧壓力延遲到節后。
其次,需求端生豬養殖利潤和深加工生產利潤的全面虧損將對后期玉米消費產生不利影響,制約下游玉米采購意愿,況且下游需求的恢復傳導到原料端需要一定的時間。
總之,節后玉米市場在3-4月份農戶大量出貨之前還是偏弱運行,長期看,供需缺口還是存在,至于能否大幅上漲還要看進口谷物買船以及國內收儲政策的實施力度。
糧食企業基差貿易機會探究
對于貿易企業,1月份和4月份都是較好的建庫收購機會,利用衍生品對沖貿易風險。根據基差變化,通過基差套利等操作,對沖端貿易風險,實現利潤化。
舉例來說,假如貿易企業當期、有一個基本價差時,在吉林白城采購了農戶的,并計劃發往成都,核算資金利息以及物流成本后,大概在400元/噸,并報出基差報價。此時成都的一家飼料廠剛好有買貨需求,就詢問了基差,雙方確定基差B2,并簽訂基差定價采購合同,約定未來一段時間,由買方飼料廠點價。在確定基差的同時貿易企業在盤面賣出(采購價-賣價=B1),鎖定基本利潤(賣價+基差B2-采購價成本)。過了一段時間,飼料廠認為價格已經到了合適的點價位置,通知賣方確定價格,賣家平倉,此時雙方完成合同價(買價+基差B2),按合同結清貨款、交貨。
在上述過程中,貿易企業的利潤=端利潤+端利潤=(銷售價-采購價)+(賣價-買價)=(銷售價-買價)-(采購價-賣價)=B2-B1,再比較(B2-B1)和400的大小,如果在基差銷售過程中基差的差值能覆蓋掉成本400元,那么該貿易企業是有凈利潤的,如果不能覆蓋算是虧損。所以在貿易企業在做基差銷售時,可以提前做歷史數據分析,看看往年歷史的基差數據中,(B2-B1)大于400出現的概率大不大。最近用主力合約1月、5月、9月的歷史數據和成都、白城的歷史數據做了分析,出現B2-B1大于400的概率還是很大的,以9月合約為例,從2018年到2022年,除2021年是56.63%外,其他年份基本都達到了70%以上,也就說從歷史數據看5月-8月做白城-成都基差銷售賺錢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實時的行情走勢和基差走勢找到入場機會。
熱熱鬧鬧的春節假期即將結束,越來越多的深加工企業開工,價格也開始出現漲跌互現的局面,從昨日山東的價格走向來看,企業到貨不漲反降,原因很簡單,目前山東近半數的企業尚未開工,到貨多的企業趁機壓價而已,雖說目前來看玉米市場確實迎來“開門紅”,但對于貿易商來說依舊要保持足夠的警惕,以免掉入企業的“套路”!
年前咱們就說過,多數山東深加工企業的庫存僅能維持7-10天左右,春節后勢必會有一波吸引糧源的動作,而目前基層糧源上量受到節日的影響僅有少量,價格開門紅也就是必然的了!但根據相關部門的數據顯示,目前主產區平均剩余糧源在6成左右,而根據天氣變化及歷史規律顯示,正月十五前后基層糧源將又一波明顯的上糧潮!集中上量所帶來的勢必是大面積價格下跌的風險,這點毋庸置疑!
另外進口糧源開始陸續到港,根據相關報道,一季度到港數量將會達到500萬噸, 再加上進口替代品的數量,一季度對于持糧主體來說是不友好的,甚至國內玉米除了受制于市場需求之外還要面臨進口玉米價格的威脅,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季度的市場流通大概率是供大于求,價格極有可能出現一跌再跌直接探底的局面!當前這對于尚未建庫的貿易商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消息,畢竟抄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對此小編有三個小建議:
1、對于基層持糧農戶來說,要么現階段就趕緊行動,能出趕緊出,要么就等到二三季度再出手,切勿在集中上糧期進行跟風售糧!
2、對于尚未建庫的貿易商來說,現階段請繼續保持觀望態勢,能不出手盡量不要出手,靜待玉米價格跌入低谷期,這是一個“絕地反擊”的大好時機!即使要出手也一定要選擇質量好,水分干的糧源!
3、對于已經完成建庫或是已經開始建庫的老板,現階段的辦法有兩個,一是目前有利潤別管多少能出趕緊出,二是對于高位建庫又舍得不出的老板,靜待糧價跌入谷底再進行收購,從而達到平均收購價的目的
目前玉米市場所需要關注的點較多,小編重點梳理了以下幾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政策的變化,特別是一季度各地糧庫及中儲糧的收儲動作,特別是盛傳的千萬噸一次性儲備,如果真的能落地,玉米價格迎來春天的時間將會被快速提前,同時會進一步限制玉米價格回落的速度!
2、后時代國內經濟勢必會加速復蘇,而下游需求的上漲則成為能直接影響玉米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時需要重點關注下游養殖業、各大院校的開學季、各地旅游業的情況,特別是央報道!我們可以質疑央媽信息的真假,但不能質疑它的影響力!
3、二月份基層農戶的售糧速度,說白了也就是市場糧源的入市速度,市場即使出現短暫的供大于求,但從全年來看依舊是緊供應的狀態!短暫的寒冬勢必難免,關鍵是春天來了之后的蓬勃局面!
4、貿易商作為重要的中間一環,二三季度對于市場的流通有很大概率定價權,知道大家做不到齊心,但只要大多數能保持穩定心態,價格勢必會上漲!
5、就是天氣因素的變化,這點會貫穿全年,主要問題是糧源的存放。
總結:一季度的玉米市場可謂各種因素疊加,玉米價格的上下限也很明顯,階段性行情勢必會貫穿一季度,對于目前的玉米市場,各家有各家的看法,但全部都建立在各自所了解的信息范圍之內,各地區的情況不一樣,東北地區與華北地區就存在較為明顯的區別,貿易商要做的首先就是放平心態,做到知行合一即可。說一句,一季度對于尚未建庫的老板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定要抓住哦!
賭春節過后漲價的人比比皆是,看網絡中的情緒就能看得出來,大家的預期都非常的高亢。天天喊所謂的缺口,喊所謂的減產,這些情況有沒有,有,但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啊,市場是動態的啊!
縱觀這幾年,年年喊缺口,年年喊減產,漲價的時候確實看不到有效的糧源,但落價的時候,這糧就像春節的炮竹一樣,噼里啪啦的全都出來了,你說,這是市場有問題,還是我們的認知有問題?還是我們的情緒在作怪?
不過即便是玉米再偏弱,咱們也要清楚一點,那就是不會跌回解放前,更不會低于去年,因為你要明白一個道理,伴隨著物價的上漲,以及咱們老鐵的種植成本提高,玉米的底價已經不是當年的底價了,舉個例子,比如可能以前底價是1800元/噸,而現在底價就得再2000元/噸。底價的提升就是等于玉米糧價的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