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原始魚類,歷經億萬年進化,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近日,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聯合全國水生動物保護分會編寫的《中國鱘魚產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報告梳理了中國鱘魚養殖、加工、貿易現狀,產業創新進展,面臨的挑戰等,并對產業發展提出建議,強調中國鱘魚保護與利用為全球鱘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
發 展 現 狀
中國是的鱘魚子醬生產國和出口國
很久以前,鱘魚便被人類認知并利用,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鱘魚主要養殖種類有10多種,包括西伯利亞鱘、施氏鱘、俄羅斯鱘、、鱘龍1號及其他雜交鱘等。2003年中國鱘魚養殖產量為1.09萬噸,2015年產量突破9萬噸,平均年增長率為17.6%。2016年,受環保政策影響,多地水庫、湖泊養殖網箱拆除,產量下滑至8.98萬噸。2017年產量繼續下滑至8.31萬噸,同比下降7.5%。
鱘魚子醬是鱘魚加工的主要產品,在西方,使用鱘魚子醬被視為高貴的象征,國際市場上魚子醬被譽為“黑色黃金”,主要面向人士,價格昂貴。《報告》指出,中國目前只有20%的鱘魚用于魚子醬產品生產,根據CITES統計,2017年中國養殖鱘魚子醬貿易量135.90噸,占全球鱘魚子醬貿易總量的25.3%。中國已成為全球鱘魚子醬最重要的生產與出口國。
存 在 問 題
養殖產量萎縮,缺乏品牌影響力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鱘魚養殖完全空白。20多年來,中國由實驗性養殖和生產,發展成為世界鱘魚商品魚養殖量和魚子醬產量的國家,形成了包括土著種類馴化、良種引進、雜交選育、人工繁殖、增殖放流、商品魚養殖、產品深加工在內的鱘魚產業技術體系。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中國鱘魚產業也面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鱘魚養殖產量日趨萎縮。隨著2017年中央提出,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清理整頓湖泊傳統落后的網箱養魚,導致鱘魚養殖產量急劇下降。《報告》預計,未來五年,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大,中國鱘魚養殖產量將呈現萎縮的趨勢。
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品牌影響力。中國鱘魚養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80%以上,魚子醬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6%左右,但沒有進入國外經銷系統,到不了市場終端,自主品牌的鱘魚子醬和魚肉加工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銷售量幾乎為零,這與中國鱘魚產業的規模極不相稱,鱘魚產業“走出去”品牌不響,阻礙了鱘魚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國內市場對鱘魚及鱘魚制品認知度不夠。鮮活鱘魚市場具有公共市場屬性,鮮活魚以散貨形式銷售,無包裝、無品牌標識,產品完全同質化,市場處于自由狀態。
發 展 建 議
加強品牌建設,鼓勵產業創新
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國鱘魚產業生產技術體系已完全建立,養殖加工技術已完全達到或超過了國際水平,具備了做強做優的產業基礎。為促進中國鱘魚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報告》提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加強規劃與政策扶持。各級對鱘魚產業應更加重視和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建議編制中國鱘魚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產業發展政策和發展路徑的戰略設計,積極創造政策條件。
其次,加強品牌建設,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借鑒挪威三文魚產業的營銷經驗,建立適合中國的營銷模式,加強品牌宣傳,把中國鱘魚產品納入國家品牌發展戰略當中。鼓勵把握“”契機并購歐美國家的魚子醬品牌,以解決國產品牌無法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通過歐美的本土品牌銷售,逐漸過渡到中國自主品牌,最終實現中國鱘魚子醬品牌進入國際市場的目標。
,鼓勵產業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鼓勵大型牽頭成立鱘魚產業技術體系研發中心,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具有國際水平的鱘魚科技創新平臺;鼓勵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在鱘魚育種、疾病控制、營養與魚籽質量、產品加工及副產物加工利用等技術與產品的研發等。
鑒于中國所擁有的鱘魚養殖面積、技術積累和鱘魚養殖保有量,《報告》認為,中國將繼續保持鱘魚產量和魚子醬產量世界的位置。今后的重點將由產量優勢向質量優勢轉變,養殖品種越來越集中,產業集中度越來越高。預計未來十年,世界幾大市場魚子醬需求量將超過100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