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魚(Brachymystax lenok)是名貴的陸封型冷水魚,在我國 分布較廣,其中東北的黑龍江、鴨綠江、嫩江、牡丹江及其支流分布 較多,松花江的支流、達賚湖、鏡泊湖和五大連池,河北及內蒙古 潮白河與灤河上游,黃河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長江的漢水北側支流 湑子河、子午河的上游也有分布。從地區看像是點狀分布,而從河系 來看是一種連續分布。
細鱗魚屬冷水性魚類。冷水魚是淡水魚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 們棲息在地理緯度高、地勢高的冷水水域中,是棲息適溫在 20℃以下, 繁殖適溫在 15℃以下的狹溫性魚類。我國內陸水域的冷水性魚類(包 括喜冷性魚類)共記述有 88 個種及亞種,其中包括人工移植的虹鱒( O. mykiss Walbaum)、亞洲公魚(H. transpacificads nipponensis Mcallister) 2等,分別隸屬于 7 目、6 亞目、12 科、8 亞科、36 屬、4 亞屬。其中 科(Cyprinidae)魚類最多,其次為(Salmonidae)魚類,有 14 種[7], 有學者認為是 13 種[8],將陸封型的馬蘇哈和降海洄游的馬蘇 哈當作一個種。
細鱗魚學術研究價值 細鱗魚是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在魚類學和動物地理學上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 值。生長快,肉質細嫩,無肌間刺,味道鮮美,有防止血栓、加快傷口愈合之功能, 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宋代即為朝廷貢品。優于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產的“虹”,1981 年 被列入定西地區名貴資源之一。
1980 年以前數量較多,但由于人類經濟活動、過度捕撈等原 因,細鱗魚大量減少,瀕臨滅絕。一方面,隨著全球性氣候變暖及亂墾亂伐、亂挖濫采使草地、 森林植被遭受嚴重破壞,水資源銳減,境內許多溪流和山泉干涸,河流水量減少,細鱗等魚 類產卵場所受到破壞,自然繁殖受到影響,生存數量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受經濟利益的驅動, 部分農民用進行搜索式,加上外地商人高價收購,嚴重破壞了細鱗等魚類 資源,種群數量日趨縮小,生殖親體出現退化,有向小型化、低齡化方向發展的趨勢。
據研究, 我國各地分布的細鱗魚均屬同一種,近年來由于生態環境惡化和人為破壞,分布范圍日趨縮小, 資源急劇衰退,為保護這一珍惜物種,我國動物保護法已將其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黑龍江水產 2018 年第 1 期 實用技術 生動物。隨著國家對自然資源保護的重視不斷加深,水產養殖業開發高檔新品種的需求 日益迫切,細鱗魚人工繁殖和養殖方面的技術研究進展緩慢的局面必然有所改善。
據了解,細鱗魚成魚達 10kg 左右,市場價格 每公斤 205~250 元。細鱗魚成魚達 30~35kg,市場價 格每公斤 180~2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