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鱗魚多棲息于海拔 1000 米以上、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流水中, 冬季在支流的深汀或大江中越冬。初春,江河解凍時,由河川中游溯 河向上游進行產卵洄游,并一直留在這里度過夏季。細鱗魚一般在水 深不超過 1 米的礫粒底質的急流處產卵。
秋季結冰前(8 月以后) 則從上游溪流順水向大江或河川遷移。它屬肉食性魚類,是淡水魚類 中貪食的一種,食物的具體成分以棲息環境和不同季節的生物組成為 轉移,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小魚等為攝食對象,也捕食蛙類、落浮在 水面的昆蟲及岸邊的鼠類等。
其胃內食物可占本身體重的 10%左右, 更能捕食為自身體長二分之一大小的魚類。每日晨昏之際覓食活躍, 冬季冰下也攝食。產卵后的食欲特別旺盛,攝食適溫為 10℃左右。細 鱗魚性成熟年齡雄性較雌性早,雄性多為 3~4 年,雌性多為 5 年。懷 卵量 0.3~0.7 萬粒。卵徑 3~4mm,橙黃色,卵沉性。產卵期 4~5 月, 產卵適溫 5~12℃。
隨著魚類資源的日趨退化,許多國家早在十九世紀就開 始了人工增殖技術研究。鮭是國外主要的養殖、增殖和放牧魚類 ,歐洲、北美、蘇聯和日本等地鮭鱒漁業歷史悠久,比較發達。其 中,池塘養殖品種如虹鱒,是集約化養殖的高產優良品種,歐美許多 國家競相養殖;洄游性種類如哈魚,是北太平洋沿岸各國大量放 養的重要經濟魚類。湖泊、河流、水庫中的鮭類在西方國家還 是游釣漁業的對象。人工養殖鮭魚,早在 1838 年始于英國,隨后美國、 日本也相繼建立了鮭魚類孵化場。
但是由于人們對有關鮭魚類的 遺傳學、魚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識了解得太少,而且只有少量成魚返回 孵化場產卵,管理方法也很不成熟,因而許多孵化場相繼關閉了。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養殖技術慢慢成熟,法國鮭魚類養殖走在前面,種類現在很少。
前蘇聯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了對魚類的記載,包括細鱗魚 的資料。B.K.索爾達鐸夫(前蘇聯)于 1907 年起對黑龍江的魚類 開始詳細的研究,并于 1912 年出版了他的研究報告《黑龍江魚類 生物學的研究》;1956 年魚類學家 Γ. B. 尼爾斯基(前蘇聯) 以 1945~1949 年黑龍江魚類區系考察隊的調查研究為基礎,總結過去 對黑龍江流域魚類的研究,出版了《黑龍江流域魚類》,1960 年由東北 師范大學的高岫老師譯成中文,這本書為我國淡水魚類的研究提供了 翔實、珍貴的資料。1980 年《圖們江魚類》(鄭葆珊等)記述了 6 種鮭 魚類[12],1981 年《黑龍江魚類》(任慕蓮)記述了 7 種魚類, 包括哈魚、紅點鮭、哲羅魚和細鱗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