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和堿度:硝化菌對pH值十分敏感,硝化反應的較佳pH值范圍是7.2-8.0,pH值超出這個范圍時,硝化反應速率會明顯降低,低于6或高于9.6時,硝化反應將停止進行。另外,每硝化1g氦氮大約要消耗7.14gCaCO3堿度,因此,如果污水沒有足夠的堿度進行緩沖,硝化反應將導致pH值下降、反應速率減緩。因此,保證硝化反應的正常進行,往往需要投加必要的堿量以維持適宜的pH值。硝化菌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后,硝化反應可以在較低的pH值條件下進行,但pH值突然降低也會引起硝化反應速度的驟降。有研究表明,要使硝化反應的pH值由7.0降低到6.0,大約需要馴化10d。生物脫氮技術對于處理高濃度氮污染具有較好效果。廣東印染脫氮裝備
生物方法脫氮:脫氮原理,氮化合物在自然界中以有機氮(動物蛋白、植物蛋白)、氨態氮(NH4+、NH3)、亞硝態氮(NO2-)、硝態氮(NO3-)以及氣態氮(N2)形式存在,水中總氮主要包括除氣態氮以外的四類。1.氨化反應。在厭氧環境下,有機氮可以轉換成氨態氮。通常廠外污水是通過管道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的,管道內部基本是厭氧環境,所以通過較長距離的輸送,有機氮的含量將較大程度上降低。2.硝化反應。指利用化能自養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將氨氮轉化成硝酸鹽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氨氮在硝化菌和亞硝化菌的作用下,被部分轉化為硝態氮和亞硝態氮。農村生活污水脫氮園區接管水質標準脫氮技術的應用可提高水產養殖的養殖效益和質量。
A/O生物脫氮工藝,將缺氧段置于系統前端,其發生反硝化反應產生的堿度能夠少量補充硝化反應之需。另外,缺氧池中反硝化反應利用原廢水中的有機物為碳源可以減少補充碳源的投加甚至不加。通過內循環將硝化反應產生的硝態氮轉移到缺氧池進行反硝化反應,硝態氮中氧作為電子受體,供給反硝化菌的呼吸作用和生命活動,并完成脫氮工序。在 A/O 生物脫氮工藝中,硝化液回流比對系統的脫氮效果影響很大。若回流比控制過低,則無法提供充足的硝態氮進行反應,使硝化作用不完全,進而影響脫氮效果;若控制過高,則導致硝化液與反硝化菌接觸時間減短,從而降低脫氮效率。因此,在實際的運行過程中需要控制適當的硝化液回流比,使系統脫氮效果達到較佳水平。
近20年來, 對氨氮污水處理方面開展了較多的研究。其研究范圍涉及生物法、物化法的各種處理工藝,目前氨氮處理實用性較好國內運用較多的技術為:傳統生物脫氮法、氨吹脫汽提法、折點氯化法、化學沉淀法、離子交換法、膜法等。序批式脫氮工藝(例如CASS),序批式脫氮工藝與A/O工藝相比,其運行方式有所不同,但在脫氮反應機理上基本與A/O生物脫氮工藝一致。序批式工藝為間歇的運行方式,采用一個單獨的反應池替代了傳統的由多個具有不同功能的反應區組合而成的A/O生物脫氮反應器。序批式脫氮工藝以時間的交替方式實現了缺氧/好氧環境,取代了傳統空間上的缺氧/好氧,因其具有簡單的結構和靈活的操作方式而倍受研究者的關注和研究。脫氮的方法選擇應根據氮源和污染物特性來確定。
UCT工藝,A2/O工藝的回流污泥中很難保證不含有硝氮,為了徹底排除在厭氧池中硝氮的干擾,南非開普敦大學于1983年開發了UCT工藝(見圖5),將污泥回流至缺氧區,并增加了從缺氧段至厭氧段的缺氧混合液回流,使污泥經缺氧反硝化后再回流至厭氧區,減少了回流污泥中的硝酸鹽含量,盡量的避免了硝態氮對厭氧釋磷的影響,同時在該工藝總存在反硝化除磷現象。但當進水碳氮比較低時缺氧池不能實現完全反硝化,仍有一部分硝氮回流到厭氧區對厭氧釋磷產生不利影響。書本上給出的設計參數:厭氧區HRT 1-2h;缺氧區HRT 2-4h;好氧區HRT 4-12h;污泥回流比80%-100%;缺氧回流比200%-400%;硝化液回流比100%-300%。(以上數據只為參考,在設計時需要根據實際水質進行設計。)污水處理中的脫氮環節,通過生物或化學方法,將含氮化合物轉化為氮氣,從而降低水體中的氮含量。湖北除磷脫氮市價
水體脫氮是保護水資源的重要環節之一。廣東印染脫氮裝備
在水溫大于25 ℃,氣液比控制在3500左右,滲濾液pH控制在10.5左右,對于氨氮濃度高達2000~4000mg/L的垃圾滲濾液,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吹脫法在低溫時氨氮去除效率不高。采用超聲波吹脫技術對化肥廠高濃度氨氮廢水(例如882mg/L)進行了處理試驗。較佳工藝條件為pH=11,超聲吹脫時間為40min,氣水比為1000:1試驗結果表明,廢水采用超聲波輻射以后,氨氮的吹脫效果明顯增加,與傳統吹脫技術相比,氨氮的去除率增加了17%~164%,在90%以上,吹脫后氨氮在100mg/L以內。廣東印染脫氮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