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為了保址反硝化反應的順利進行,必須保持嚴格的缺氧狀態,保持氧化還原電位為-50一-110mV。另外,反硝化菌從有氧呼吸轉為無氧呼吸的關鍵是合成無氧呼吸的酶,而分子態氧的存在會抑制這類酶的合成及其活性。因此,為使反硝化反應正常進行,懸浮型活性污泥系統中的溶解氧應保持在0.2mg/L以下,由于生物膜對氧傳遞的阻力較大,即使合液中有一定量的DO,生物膜內層仍呈缺氧狀態而繼續進行反硝化,所以附著型生物處理系統可以容許較高的溶解氧濃度(一般低于1mg/L)。在污水處理過程中,脫氮與除磷往往同時進行,以實現更全方面的水質凈化。天津脫氮菌種
傳統生物脫氮,傳統的生物脫氮技術始于上世紀30年代,真正應用于20世紀70年代。自Barth三段生物脫氮工藝的開創,A/O工藝、序批式工藝等脫氮工藝相繼被提出并應用于工程實際。三段生物脫氮工藝,三段生物脫氮工藝流程如圖所示,該工藝是將有機物降解、硝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三個階段單獨開來,每一階段后面都有各自單獨的沉淀池和污泥回流系統。頭一段曝氣池的主要作用是代謝分解有機物,并使有機氮氨化。第二段硝化池主要進行硝化反應,將氨氮氧化,同時需投加堿度以維持一定的pH值。第三段是反硝化反應器,硝態氮在缺氧條件下被還原為N2,安裝攪拌裝置使污泥混合液呈懸碳源以滿足浮狀態,并外加反硝化反應所需的碳源。江蘇污水脫氮濾池脫氮設備的效果需要進行定期監測和評估。
PASF工藝,針對A2/O工藝中各菌群間污泥齡需求矛盾的問題,近年來有很多研究提出將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相結合(非泥膜共存工藝)以緩解這一矛盾。這時系統中就存在兩類菌群:短泥齡懸浮活性污泥和長齡生物膜上附著的菌群,這樣能很好的解決硝化細菌與聚磷菌間的泥齡矛盾。在此基礎之上發展的工藝為PASF工藝,(見圖11)。該工藝分為前后兩段,前段采用活性污泥法,主要包括厭氧、缺氧、好氧、二沉等;后段采用生物膜法,主要采用曝氣生物濾池或者加裝填料的生物膜池。
溶解氧,反硝化細菌是異養兼性菌,只有在無分子氧的條件下反硝化菌才能利用硝酸鹽或亞硝酸鹽中的氧進行呼吸,使氮原子得到還原。如果反應器中的溶解氧濃度過高,分子態氧成為供氧物質,將使硝酸氮的還原過程受到抑制。溫度,反硝化細菌的較適生長溫度為20-40℃,低于15℃時,反硝化速率明顯降低。因此,在冬季低溫季節,為了保持一定的反硝化速率,需要提高污泥停留時間,同時降低負荷,提高污水的停留時間。反硝化反應在自然界具有重要意義,是氮循環的關鍵一環,可使土壤中因淋溶而流入河流、海洋中的NO3-減少,消除因硝酸積累對生物的有害作用。它和厭氧銨氧化(Anammox)一起,組成自然界被固定的氮元素重新回到大氣中的途徑。除磷脫氮是同時去除水體中氮和磷的一種方法。
其實Dephanox工藝還有一定的缺陷,比如:①厭氧池中無法完全吸附有機物,導致固定膜反應器進水中攜帶有BOD,一方面抑制硝化反應,另一方面造成有機物的浪費和能耗的增高;②在進水氨氮偏高時,缺氧池中反硝化除磷菌不能徹底的去除硝氮,導致出水TN的升高。高氨氮廢水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一種廢水,想要將污水中的氨氮去除,除了要了解各種脫氮原理,還要從經濟有效的角度來考慮選用哪種工藝,而生物脫氮技術恰恰符合以上條件,成為污水脫氮中較常見的工藝之一。這里我們就來聊一聊生物脫氮原理和主要控制參數。脫氮技術的選擇應根據不同的水質和處理需求進行,以達到較佳的脫氮效果。江蘇污水脫氮濾池
脫氮技術的應用范圍包括污水處理、養殖業和農業等領域。天津脫氮菌種
碳源,在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能為反硝化細菌利用的碳源主要有污水中的碳源以及外加碳源。如果能夠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碳作為碳源是比較經濟的。這要求污水中的BOD5/TN值大于3-5,如果不滿足要求則需外加碳源。常用的外加碳源為甲醇,因為甲醇被分解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殘留任何難降解的物質,而且反硝化速率高。pH值,pH值是反硝化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反硝化細菌較適的pH值范圍為7.0-8.0,此時的反硝化速率較高;當pH值不在此范圍內時,反硝化速率明顯下降。天津脫氮菌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