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置A2/O工藝,與常規的A2/O工藝相比,倒置A2/O工藝(見圖2)從前往后以此為缺氧-厭氧-好氧,該工藝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降低污泥回流中硝態氮對厭氧釋磷的影響,特別是對于高氨氮廢水污泥回流中攜帶有大量的硝氮,抑制厭氧釋磷反應。同時,為了解決碳源分配的問題,采用兩點進水的方式來提供厭氧釋磷中有機物的消耗。該工藝由于硝態氮在前端的缺氧池中完全反硝化,消除了硝氮對厭氧釋磷的不利影響,從而保證厭氧釋磷的穩定進行,并且聚磷菌釋磷后直接進入生化效率比較高的好氧環境,使其在厭氧條件下形成的吸磷動力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脫氮技術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以確保其穩定運行和高效處理。貴州同步脫氮設備
碳源有機物質:反硝化反應需要提供足夠的碳源,碳源物質不同,反硝化速率也將有區別。揮發性有機酸、甲醇、乙醇等是理想的反硝化反應碳源物質,因此,啤酒污水等含揮發性有機物質的污水可作為反硝化反應脫氮的碳源,而以城市污水或內源代謝物質作為反硝化反應碳源時的反硝化速率就要低得多。碳氮比C/N:理論上將1g硝酸鹽氮轉化為N2需要碳源物質BOD52.86g。因此,一般認為,當污水的BOD5/TKN值大于4-6時,可認為碳源充足,不需要另外投加碳源,否則,應當投加甲醇或其他易降解有機物作為碳源。浙江除磷脫氮價格生物脫氮利用微生物將廢水中的氮化物轉化為氮氣。
脫氮技術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范圍:脫氮技術是一種用于去除水體中氮污染物的技術,其應用范圍普遍,其中之一就是在污水處理領域。污水中的氮污染物主要包括氨氮、硝態氮和有機氮等。這些氮污染物如果排放到水體中,會對水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影響水質和生態系統的健康。因此,脫氮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至關重要。脫氮技術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主要包括生物脫氮、化學脫氮和物理脫氮等方法。生物脫氮是利用微生物將氮污染物轉化為氮氣釋放到大氣中,常見的生物脫氮方法包括硝化反硝化和厭氧氨氧化等。
工藝原理及過程,硝化菌把氨氮轉化為硝酸鹽的過程稱為硝化過程,硝化是一個兩步過程,分別利用了兩類微生物--亞硝酸鹽菌和硝酸鹽菌。這兩類細菌統稱為硝化菌,這些細菌所利用的碳源是CO32-、HCO3-和CO2等無機碳。頭一步由亞硝酸鹽菌把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第二步由硝酸鹽菌把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這兩個反應過程都釋放能量,硝化菌就是利用這些能量合成新細胞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氨氮轉化為硝態氮并不是去除氮而是減少了它的需氧量。反硝化過程是反硝化菌異化硝酸鹽的過程,即由硝化菌產生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被還原為氮氣后從水中溢出的過程。反硝化過程也分為兩步進行,頭一步由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第二步由亞硝酸鹽轉化為一氧化氮、氧化二氮和氮氣。同時,反硝化菌利用含碳有機物和部分分硝酸鹽轉化為氨氮用于細胞合成,該碳源既可以是污水中的有機碳或細胞體內碳源,也可以外部投加。脫氮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對于維護生態平衡、保護水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碳源,在污水生化處理過程中,能為反硝化細菌利用的碳源主要有污水中的碳源以及外加碳源。如果能夠利用污水中的有機碳作為碳源是比較經濟的。這要求污水中的BOD5/TN值大于3-5,如果不滿足要求則需外加碳源。常用的外加碳源為甲醇,因為甲醇被分解后主要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殘留任何難降解的物質,而且反硝化速率高。pH值,pH值是反硝化過程的重要影響因素,反硝化細菌較適的pH值范圍為7.0-8.0,此時的反硝化速率較高;當pH值不在此范圍內時,反硝化速率明顯下降。超凈脫氮技術可達到水體脫氮的嚴格要求。貴州同步脫氮設備
當水體中氮濃度超過一定限制時,脫氮成為必要措施。貴州同步脫氮設備
脫氮主要影響因素:溶解氧,硝化反應過程是以分子氧作為電子終受體的,因此,只有當分子氧(溶解氧)存在時才能發生硝化反應。為滿足正常的硝化效果,在活性污泥工藝運行過程中,DO值至少要保持在2mg/L以上,一般為2~3mg/L。當DO值較低時,硝化反應過程將受到限制,甚至停止。反硝化與硝化在溶解氧的需求方面是一個對立的過程。傳統的反硝化過程需要在嚴格意義上的缺氧環境下才能發生,這是因為DO與NO3-都能作為電子受體,存在競爭行為。當有DO存在時,不只會抑制微生物對硝酸鹽還原酶的合成及其活性,而且會使反硝化菌優先利用 DO作為電子終受體降解有機物。但是,在實際的工藝運行過程中,由于氧傳遞的限制造成污泥絮體內部存在部分缺氧環境,也就是說,曝氣池內即使存在一定濃度的DO,反硝化反應也有可能發生。研究表明,在實際活性污泥系統中只需將缺氧池DO控制在0.5mg/L 以下就能夠促使反硝化反應的發生,實現較好的反硝化效果。貴州同步脫氮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