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生態節地葬鼓勵人們珍視陽光、空氣和水的價值,彰顯對生命的敬重。上海環保生態節地葬陵園
2023年,廣州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辦法》,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簡化申請流程,取消在廣州市死亡并火化的非戶籍人員的死亡時間限制,明確將生前遷往港、澳、臺及海外的原廣州市戶籍人員納入減免范圍,持續優化生態安葬服務。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劉荊武表示,該園常年接受花壇葬預約登記,凡是符合在銀河革新公墓或福山公墓存放條件的,均可無償申請,鼓勵市民選擇花壇葬等生態節地安葬方式。浦東新區花盆葬生態節地葬服務商生態節地葬是一種利用自然環境,實現環保、節約土地資源的新型葬禮方式。
“網絡云祭掃”“代客祭掃”等也滿足了不同人群的祭掃需求。昨天(4日),全國共有1309個網絡祭掃平臺提供網絡祭掃服務,共為188.28萬人次提供網絡方式祭掃服務。天津市第二殯儀館業務一科負責人薛立霞:市民因各種特殊原因不能現場祭掃的,我們可以提供代祭服務,由專業的主持人致追思詞,并將代祭服務的視頻發給家屬。移風易俗和綠色殯葬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自愿選擇生態安葬方式的人數也呈快速增長趨勢。民政部社會事務司殯葬管理處處長張曉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樹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生態安葬的方式。鼓勵殯葬機構通過增設服務窗口、延長工作時間、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為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務。為進一步推行綠色殯葬,中山市于2024年5月23日印發《中山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實施辦法》,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有效期為5年。
生態葬為何越來越被社會接受?生態葬不是新生事物。1997年有關部門《殯葬管理條例》頒布實施,明確“在實行火葬的地區,國家提倡以骨灰寄存的方式以及其他不占或者少占土地的方式處理骨灰”。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這是全國頭一個推行綠色殯葬的文件。據統計,2019年杭州主城區生態葬數量為188例,2020年為312例;2021年,全市選擇生態葬的數量為443例,2022年為431例。今年,只選擇江葬的就有441例。截至目前,杭州累計有3195位逝者的骨灰撒入錢塘江。普及生態葬,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而在另一邊,楓溪區鳳新街道大新鄉村,依山而建的恒思堂,不僅節約了土地,還為百姓減輕了喪葬開銷的壓力。該村支部委員一邊指著大山的方向,一邊說:“有很多以前埋在這片山上土葬的骨灰,現在基本都遷到了這里,由土入堂,村民們的殯葬觀念得到良好轉變,也還給了潮州市一片綠水青山。”念親堂和恒思堂等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的建成,較大程度上推進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如今,“綠色殯葬”在南粵大地上逐步推進,各地積極實行殯葬革新,倡導節地生態安葬,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生態節地葬將逝者的塵骨融入大地,回歸自然的懷抱。上海地宮生態節地葬價格
生態葬助力綠色殯葬,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上海環保生態節地葬陵園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小張及黃某隱瞞死訊系出于善意,其行為合乎情理。小張及黃某作為張某較為親密的共居人,有權利決定采用海葬的方式將張某進行安葬,且海葬作為節地生態安葬形式也被倡導,故小張及黃某以海葬形式安葬張某,并未構成對李奶奶祭奠權的侵害,但小張及黃某未及時向李奶奶告知骨灰海葬的具體情況,該行為導致李奶奶無法對兒子進行祭奠,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李奶奶對張某骨灰享有的平等祭奠權,造成李奶奶精神上的損害,故酌情判令小張及黃某賠償李奶奶精神損害撫慰金。上海環保生態節地葬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