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在我們這一帶,俗稱玩龍燈,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永樂二年,中國移民大搬遷,當時是由山西洪洞孟氏老祖宗遷址到棗強鎮孟屯村的孟氏家族傳承來的,還有舞獅、敲大架鼓、凳大缸、蹬車轱輪、鉆蓆筒、趴桿、走單繩、扭大秧歌等一系列雜耍,后來,具說這些還傳承到了現在的吳橋。過去,一到秋后收獲完畢,老孟家的所有人都用自己地里種的麻顆,批成細細的麻線,開始做龍、做獅子、綁高蹺等。孟氏家族的后代為繼承老祖宗的文化、文明家風,自籌資金,置辦了一大部分傳統文化道具,十八米舞龍、單人舞獅、抬花轎、拉碌碡、劃旱船、二鬼摔跤、王二小趕毛驢、踩高蹺,傻小子撲蛾、推紅車等舞龍舞獅運動已經逐漸從一項傳統的體育活動。泰州開業舞龍舞獅
草龍:過鬧蟲災時多舞草龍;有的地方在祈雨時舞弄,并向龍潑水,故又稱水龍。百葉龍:主要流行在浙江省。舞蹈開始時,人們分別手持裝有木柄的荷花燈、荷葉燈和蝴蝶燈,穿插起舞。一只大荷花燈變做龍的頭,蝴蝶燈化做龍尾,其他燈結成龍身,猶如一條花龍騰空而起。段龍:主要流行于江蘇省。龍的頭、龍身和龍尾互相不用布相連,只在龍的頭和每節龍身上扎230~300厘米紅綢。段龍多由婦女舞弄,輕盈優美,具有江南水鄉舞蹈特色。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早見于《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舟山春晚舞龍舞獅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
在碑使中有關于唐明皇游月殿的故事。說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因此,獅子舞是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自此之后,舞獅便流入民間。唐朝的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宴樂舞蹈在宮廷表演。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
布龍也稱打龍。它和龍燈稍有不同,節內不燃燭,一般長十多節。舞弄起來,左聳右伏,九曲十回,時緩時急,蜿蜒翻騰。布龍的特點是動作快、幅度大、舞姿輕捷矯健,多由兩條布龍一起表演“二龍搶球”。布龍的動作有“金龍噴水”、“雪花蓋頂”、“白鶴展翅”、“雙跳龍門”等。草龍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龍用稻草、青或柳枝等扎成。有的地方還在龍身上插滿香火,所以也稱香花龍。一般于農歷五月和六月間的夜晚舞這種龍,舞起來星光閃閃。民間舞獅活動雖然由來已久,但這門藝術起源卻是眾說紛紜。行家遍翻群書,追根到底也只能從各種記載中悟出一些頭緒,這又包括種種的傳說。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北獅的外形與真獅很相像,全身獅皮覆蓋,舞獅者(一般兩人合舞一只大獅子)只露雙腳,不見其人。在表演過程中,各北獅表演隊主要表現了獅子的善良與靈巧,獅子翻滾跳躍,首尾相引合,步法整齊合一,加上充京鈸、京鑼、京鼓等音樂節拍,按樂聲起舞,引舞者持球翻騰滾動,表現出武士雄姿,徐徐持球引獅起舞,而舞獅頭者除跟隨持球武士各種動作而配合演出各種舞姿外,還和舞獅尾者配合默契,而舞獅尾者根據獅頭動向,頭動則尾亦動,頭定則尾亦定,跳躍翻滾,緊密跟隨,頭尾舞姿調協,融成一體上海云芝是一家為各種活動舉辦舞龍舞獅的活動的公司。泰州開業舞龍舞獅
據說這一習俗是起源于三國時期,在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泰州開業舞龍舞獅
北獅的造型與真獅相似,不像南獅大頭,北獅皮毛醇厚,宛如真獸一般。表演者全獅武裝,跑起來頭鈴叮叮作響,口咬聲聲震耳,如若真獅下界。北獅表演一般以雙獅為主,以撲、跌、翻、滾、跳等形式來傳達獅子的喜怒哀樂。南獅發展于廣東南海等地,早的南獅就像電影《黃飛鴻》里面那樣,一個的獅頭外加上一層薄薄的獅皮。現今由于經濟的發展南獅的裝備也更加的齊全,現在的南獅全身毛茸茸的甚是可愛。南獅表演主要以神為主,一顰一蹙之間展現獅子的喜、靜、驚、疑。南北獅的表演風格雖大相徑庭,卻各有趣味。泰州開業舞龍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