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種大規模的生產和展示模式,如今,“魚菜共生”還有“袖珍版”,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甚至還能“裝進”魚缸中,讓城市人在陽臺享受農夫之趣。這些場景正逐漸成為現實。“魚菜共生”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占地少、產量高,不受天氣影響,且由于采取種養循環,自然不用肥藥,尤為適應當下綠色品質的消費需求。但高密度的養殖,也會帶來直接拷問:水體如何保持穩定?病害又怎樣防控?飼養何以更精細?會不會一魚有病,全軍覆沒?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撐,得有系統化解決方案。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飼料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降低生產成本。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
水處理區,根據養殖品種確定水體指標和生存需求,是否需要添加礦物質等成分調配水體,如果是淡水調配海水,也在這個環節。調配好后,進行常規方式初步的消毒、殺菌、曝氣。然后通過砂濾器、微米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等物理過濾,去除水中顆粒物質、懸浮物、微生物及吸附化學物質。 再經過蛋白分離器,產生大量特定大小、組合的微氣泡,處理水中有機物、懸浮物、蛋白質等有害物質。較后經過防火墻,內含臭氧發生器,殺滅水中的各種細菌、病毒、蟲卵及藻類細胞等。江蘇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技術培訓,提高從業者素質。
工廠化養殖在水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是取代常見的傳統生產方式的一種新型工業化水產養殖模式。自從60年代初期日本開始進行工廠化養魚以來,世界各國紛紛設計工業化養魚裝置,但形成高效規模化生產是近三十年的事。它通過生物、物理及化學方法的有機結合,把水處理過程系統考慮,使水產養殖過程達到理想狀態,形成不受自然條件影響的循環式的高密度養殖方式。工廠化養殖的特點是生產的連續性、無季節性和主動控制性,其中主動控制環境和營養供給是工廠化養殖的主要。
隨著國家對農業設施化進程的推進,以及消費者對品質水產品的需求增加,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將朝著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發展。”楊濤表示,通過引入先進的智能化設備和技術手段,實現養殖過程的精確控制和優化管理,從而降低運行成本和提高養殖效益。傳統的土塘養殖在水質方面缺少標準和保證,也無法精確地監控蝦苗的成長情況,受環境變化影響較大,還處于“看天吃飯”的階段。養殖的不僅魚類,還有更多樣的品種,對蝦、海參、鮑和貝類等品種的循環水養殖先后在我國獲得成功。工廠化養殖可減少養殖過程中的疾病傳播,提高水產品安全性。
水體通過蛋白分離器,設備通過循環水泵與射流裝置聯合作用,產生特定大小、組合的微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與水中的有機物、蛋白質等污染物質結合形成泡沫,泡沫攜帶懸浮物質通過管道流到水處理區,從而實現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分離和去除。同時,該環節融入臭氧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滅菌,并提高養殖水體含氧量。較后,經過進水槽的紫外線殺菌燈后,通過水泵注入養殖池內,循環使用。其他區域,實驗室,有條件的漁場建議配備單獨生物實驗室,日常的水質檢測,可由實驗室、養殖部分別檢測。養殖所需的營養液等也由實驗室提取、調配。同時,定期解剖魚類,及時發現病毒、寄生蟲等情況,做好病害防控。IT中心,建立養殖場的智能物聯網系統,實現水質指標在線監測、預警,以及養殖設備的遠程操控等。同時,收集養殖全流程的養殖數據,方便溯源分析等。工廠化養殖為城市居民提供了綠色、健康的水產品。江蘇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
養殖技術創新,為解決全球漁業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
在這個關鍵時期,農業農村部、中間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這些文件的出臺給水產養殖智慧化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盡管面臨種種問題和挑戰,但與各類水產養殖生產模式相比,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可以實現生產效率較高、生態環境保持較佳、動物福利得到加強的目標,綠色、生態、循環、高效,表示著未來水產養殖業發展方向。隨著我國漁業現代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出現,將給循環水養殖模式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