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魚苗批發、河北省淡水魚苗批發、內蒙古自治區淡水魚苗批發、山西省淡水魚苗批發、陜西省淡水魚苗批發、遼寧省淡水魚苗批發、吉林省淡水魚苗批發,漁場直供,淡水魚苗,魚苗夏花,觀賞魚苗,放生魚苗,特種魚苗,常年供應、出售、批發、求購、價格咨詢、全程提供技術支持,長期以市場較格、實際優惠廣大客戶。
品種大全:(新疆特產冷水魚苗:梭鱸苗 (九道黑), 喬 爾 泰 (狗 魚)苗 ,丁 桂 魚苗 (黑 魚),精品河鱸魚苗 (五道黑),貝加爾雅羅魚。黑龍江特產冷水魚苗:哲羅魚苗(哲羅鮭),細鱗魚苗(細鱗鮭),七彩鮭魚苗(美洲紅點鮭),江苗(山鲇魚苗),北極茴魚苗,褐鱒苗(亞東鮭),山女苗,虹苗,鱘鰉魚苗,老頭魚苗,柳根魚苗。)
鯽魚(學名:Carassius auratus,簡稱鯽,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喜頭、鯽殼、河鯽 。常見于歐亞地區,為常見淡水魚,屬于輻鰭魚亞綱鯽屬。
鯽魚經過人工養殖和選育,可以產生許多新品種,例如金魚就是由此產生的一種觀賞魚類,和食用的鯽魚學名同Carassiusauratus
鯽魚主要是以植物為食的雜食魚,喜群集而行,擇食而居。肉質細嫩,營養價值很高,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3克、脂肪11克,并含有大量的鈣、磷、鐵等礦物質。鯽魚藥用價值極高,其平味甘,入胃、腎,具有和中補虛、除羸、溫胃進食、補中生氣之功效。鯽魚分布廣泛,全國各地水域常年均有生產,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鯽魚最為肥美,為我國重要食用魚類之一。體長約30厘米,棲息深度為0~20米,無毒,經濟型食用魚類,物美價廉。多產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一帶,其中洱海鯽魚較為出名。
頭像小鯉魚,形體黑胖(也有少數呈白色),肚腹中大而脊隆起,體長15~20厘米,呈流線型(也叫梭型),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短小,吻鈍,無須,鰓耙長,鰓絲細長。下咽齒一行,扁片形,鱗片大,側線微彎。背鰭長,外緣較平直。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200。背鰭、臀鰭第3根硬刺較強,后緣有鋸齒。胸鰭末端可達腹鰭起點。尾鰭深叉形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大的可達一、二斤重。棲息在柔軟的淤泥中,能補胃。三、四月的鯽魚肉厚而且魚子多,味道鮮美。鯽魚是魚中上品,生息在池塘、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根據生長水域不同,體色深淺有差異。
腹部為淺白色,背部為深灰色。天敵從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魚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難被發現;天敵若從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魚肚和天顏色差不多,故也難被發現;經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時分“東方泛起了魚肚白”,就是這個道理。屬于保護色。
鯽魚是在淡水中的雜食性魚,體態豐腴,水中穿梭游動的姿態優美。鯽魚的層次屬底層魚類。一般情況下,都在水下游動、覓食、棲息。在氣溫、水溫較高時,也會到水的中下層、中上層游動、覓食。
成魚鯽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由于植物性飼料在水體中蘊藏豐富,品種繁多,供采食的面廣。維管束水草的莖,葉,芽和果實是鯽魚愛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鯽魚最能獲得各種豐富的營養物質。硅藻和一些狀藻類也是鯽魚的食物,另外還有小蝦、蚯蚓、幼螺,昆蟲等。
鯽魚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最為肥美。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鯽魚適應性非常強,不論是深水或淺水、流水或靜水、高溫水(32℃)或低溫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9的強堿性水域,鹽度高達4.5%的達里湖,仍然能生長繁殖。
鯽魚的采食時間依季節不同而不同。春季為采食旺季,晝夜均在不斷地采食;夏季采食時間為早、晚和夜間;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則在中午前后采食。
鯽魚喜歡群集而行。有時順水,有時逆水,到水草豐茂的淺灘,河灣,溝汊,蘆葦叢中尋食,產卵;遇到水流緩慢或靜止不動,具有豐富餌料的場所,它們就暫棲息下來。
在湖泊和大型水庫中的鯽魚
也是擇食而居。尤其在較淺的水生植物叢生地,更是它們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們貪戀草根,多數也不游到無草的深水處過冬。
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鯽魚
它們是遇流即行,無流即止,擇食而居,冬季多潛入水底深處越冬。
分布范圍
本魚原分布于中國(含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等,后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
鯽魚俗名鯽瓜子、月鯽仔、土鯽、細頭、鮒魚、寒鮒等,為歐亞地區為常見淡水魚,屬底層魚類,產地多位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帶,洱海鯽魚較為出名,現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品種分類
常見品種
1.滇池高背鯽
滇池高背鯽魚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在云南滇池及其水系發展起來的一個優勢種群,具有個體大、生長快、繁殖力強等特點,因背脊高聳而得名。個體3千克,親水性強,不宜在內地飼養。
2.方正銀鯽
方正銀鯽原產于黑龍江省方正縣雙庫,是一個較好的銀鯽品種。方正銀鯽背部為黑灰色,體側和腹部深銀白色,個體重1.5千克,一般在0.5~1千克。
3.彭澤鯽
彭澤鯽是由江西省水產科技人員選育出的一個優良鯽魚品種,肉味鮮美、含肉率高、營養豐富。體型豐滿,易運輸,易暫養,易上鉤,利于活魚上市,也是一種生產和游釣兼可發展的魚類。
4.淇河鯽魚
淇河雙背鯽魚因產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一條東西流向的山區性河流淇河而得名。淇河常年不結冰,1~2月份時,水溫仍在10℃以上,淇河河床兩岸水草叢生。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淇河鯽魚的生長、繁殖創造了良好條件。淇河鯽魚肉嫩味美。據古籍記載,淇河鯽魚和無核棗、纏絲鴨蛋一起,是當地的三大貢品。
除上述幾種經濟價值較大的優良鯽魚外,還有江蘇省縣的龍池鯽魚,產于內蒙古海拉爾地區的海拉爾銀鯽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養殖環境
中科3號鯽魚是典型的底層魚類。可以在靜水和有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庫中,適合在池塘中養殖。以底部土層深厚的土池為。對水環境適應能力強,水體pH值在6.5-9之間都能適應,溶氧量在0.6-7的范圍,都能成活。在底質肥沃、底棲生物豐富的水體中生長最快。
異育銀鯽中科3號鯽魚已經推廣到湖北、吉林、北京、河南、江蘇、廣東、福建、云南、新疆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養殖戶們都嘗到了甜頭。
中科3號有以下一些習性:習性
中科3號鯽魚屬于典型的底層魚種,喜歡在水底活動。
食性
它們是雜食性魚類。水花以輪蟲等浮游動物,和浮游植物為主食。夏花除了捕食水中小蟲子,也喜歡吃人工投喂的大麥粉、小麥粉和豆餅粉等狀飼料。到了魚種階段,就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了。
適溫性
它們能耐低氧。0-40攝氏度的水溫都可以養殖。可以自然安全地越冬。每年的生長發育期為3-11月,共9個月,其余3個月為冬眠期。7-9月期間,水溫在25-30攝氏度之間,攝食旺盛,生長速度最快。
繁殖習性
1齡的中科3號鯽魚,就達到了性成熟,可以作為母本。繁殖期為3-6月,水溫在16攝氏度左右,開始產卵繁殖,4月份,當水溫上升到20攝氏度左右,是繁殖的旺盛期。
生長周期
養殖周期為一年半。當年孵化的魚苗,在入冬前養成魚種,第二年3-11月養成成魚。每畝池塘可以達到1500千克的產量呢!
那么,飼養異育銀鯽中科3號的養殖池塘要怎么準備呢?
養殖場地準備
中科3號鯽魚養殖場地,在不同的階段,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產卵孵化場,對水源有嚴格的要求,要設置大容量的過慮池。
產卵池
產卵池以圓形水泥池為好。面積可以依據親魚量而定。高度2.5-3米。防止雌魚跳躍出水面。進水管與墻面呈45度角,防止進水時水力過猛,驚嚇親魚。要設置排水口,防逃設施。增氧管道。
孵化池
孵化可以用孵化環道,或者孵化框,孵化槽。根據親魚的多少,確定面積的大小。孵化環道適合大量育苗。環道高1.5米,每一環寬度80厘米。環道與環道之間,有可以作為管理通道的水泥墻。環道內有進水管道。鼓氣增氧設備,增氧管,輸苗口,電動,在曲線轉彎處,設置過濾帶。兩側都嵌入60-80目的過濾網。
集苗池
集苗池應建立在比孵化池低1米的地方。以長方形水泥池為好。面積為12平方米。深度1-1.2米。集苗池通過地下管道與孵化池連結貫通。有相應的排水設施。
暫養池
暫養池要臨近集苗池,以正方形為好,高1-1.2米。面積大小根據繁殖量而定。有進水口,排水口,周邊設噴水式增氧管。
水花池
水花育苗池以長方形的土池為好。面積以2-3畝,高度在1.2米左右,池底平坦,東西方向為好,有上下池塘的臺階。進水、排水和防逃設施。光照條件好。
夏花池
夏花池面積擴大到3-5畝,高度為1.5米。水源要豐富,水質良好,無污染。其他條件和水花池一樣。
鯽魚成魚和親魚池
鯽魚成魚和親魚同樣以長方形土池為。塘形要整齊,面積可以根據養魚的多少而定,一般5-8畝為好,深度以2.5米左右為宜。其他條件和水花池一樣。
繁殖孵化
池塘準備好了,在產卵季節到來時,準備進行人工繁殖。
清塘消毒注水
產卵池用10PPM濃度的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全塘潑灑消毒。接著沖洗干凈。再注入孵化用水,注水深度為1.2-1.5厘米。
親魚的選擇
選擇品種,2齡的異育銀鯽中科3號鯽魚作為母本。體重在0.5以上。要求體格健壯、體型優良,腹部飽滿,鱗片完整,體色鮮亮,沒有疾病。
選擇2齡以上的興國紅鯉雄魚,作為父本。體重在1-1.5千克之間,身體健壯,體色鮮亮的純種。興國紅鯉的產精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個體大,產精量多。為什么選擇興國紅鯉的雄魚作父本呢?因為異育銀鯽雌雄繁殖產生的后代很容易發生變異。用興國紅鯉雄魚,可以保持中科3號品種的。催產當天上午,將中科3號雌魚和興國紅鯉雄魚,按照10-30尾雌魚,配1尾雄魚的比例,投放在同一個池塘中。因為興國紅鯉個體大,產精量多,讓它們在同一池塘中追逐。刺激產卵。
打針催產
催產時,用攔網的辦法,將親魚集中到網內,
用三種藥,促使精卵發育成熟的鯉魚干燥的腦魚種放養密度設計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1.用池塘培育鯽魚魚種,每畝放養鯽魚夏花0.8~1.2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克的目的。
2.進行鯽魚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克時,每畝放養鯽魚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克。
圖片
品種搭配
培育大規格鯽魚種不要配搭草魚和鯽魚,而應選擇鰱魚和鳙魚,數量應占主養鯽魚20%左右,鳙魚則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鳙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魚種馴化
1. 培育魚種階段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后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于管理。
2. 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面積和數量。
3. 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于馴化。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要利于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溫,促進魚生長。
4. 搭配鰱、鳙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后投放。
5. 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6. 馴化時管理人員需要耐心認真。
垂體,促進親魚產卵、排精的絨毛膜促性腺,和進一步促使卵細胞發育成熟,并排卵的,促排卵素。按規定量配成混合液,抽催產藥,注射催產。無論是雌魚,還是雄魚,都在胸鰭射。用藥量根據個體大小而不同。每1千克雌魚的用量為1毫克。每1千克雄魚的用量為雌魚的一半。傾斜著下針,針管和魚的身體構成45度角。打10條雌魚,再打1條雄魚。打完了,投放到原池塘內。水溫在18-19攝氏度之間,下午3-4點打針催產。水溫20-21攝氏度之間,下午4-5點打針催產。12-16小時后,到第二天清晨,準備好孵化設施,再擠卵。
孵化環道清洗殺菌,孵化場要清洗干凈
魚病防治
鯽魚的抗病能力雖強,發現了鯽魚性錨頭鳋病,雖然此病的發生率不高,但一旦染上任其發展,也會導致鯽魚大量死亡。
嚴重患病鯽魚主要表現
浮水慢游(乏力)、色澤淡白;魚體表的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著生處有綠豆或豌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松動或脫落,粘液增多,少數形成明顯的潰瘍。病原體為鯉錨頭鳋。
主要病因
一是清塘不徹底或不清塘,病因待機孳生;
二是投入時體表受損傷(或生產操作不慎致使魚體表受傷)的魚種,為病原體寄生創造了可乘之機。
預防方法
1. 在鯽魚種下塘前1~2天用2.5%粉劑全池潑灑,使池水呈1ppm。
2. 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0.3ppm,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鯽魚生長季節,在食場周圍進行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治療方法:在養殖中,出現患病征兆時,及時觀察檢查,確診后一次性全池潑灑0.5ppm90%晶體、0.2ppm亞鐵合劑。對于繼發性鯽錨頭鳋病(或已多次使用的池塘),可改用農用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畝水深1m用6~10mL。
鯽魚大紅鰓病毒癥狀
鰓的主要癥狀:病魚身體發紅,側鱗以下及胸部尤為明顯,鰓蓋腫脹,在鰓蓋張合或魚體跳躍的過程中,血水會從鰓部流出。由于發病的鯽魚鰓部水腫,呈西瓜經色,所以養殖戶稱之為大紅鰓,如不及時治療,可引發六七月份的鰓。
鰓病來勢兇猛,至今尚未有效藥物防控。根據近幾年的經驗,的防控措施是采用應激防控體系來預防和緩和病情,它是由應激防控技術、生態位防控技術、免疫防控技術和藥物防控技術等四大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此防控體系必須貫穿于整個養殖期。
鰓病情況嚴重的池塘應急方案
每天半夜要開增氧機;
同時,天添加抗病毒中藥5公斤/噸于飼料中,連用三天,藥餌一天一餐,最多不超過兩餐;
第二天上午:強力增氧底改,1公斤/畝·米,陰雨天也可以使用;
第四天上午:三寶維生素C全池潑灑,100克/畝·米;
第四天下午:三寶蛋氨酸碘50毫升/畝·米,飼料中停喂抗病毒中藥,改添加黃芪復合多糖5公斤/噸飼料中,連用三天,藥餌一天一餐,最多不超過二餐,7天為一個療程。
鰓病情況較輕的池塘應急方案
每天半夜要開增氧;
天上午:三寶維生素C全池潑灑,100克/畝·米;
天添加抗病毒中藥5公斤/噸飼料和黃芪復合多糖5公斤/噸飼料中,連用三天,藥餌一天一餐,最多不超過二餐;
第二天上午:強力增氧底改,1公斤/畝·米,陰雨天也可以使用;
第四天上午:三寶維生素C全池潑灑,100克/畝·米;下午:三寶蛋氨酸碘50毫升/畝·米,飼料中停喂抗病毒中藥和黃芪復合多糖,改添加抗菌肽5公斤/噸飼料中,連用三天,藥餌一天一餐,最多不超過二餐;7天為一個療程。
此方案較適合大紅鰓和其他細菌比較嚴重,鰓病比較輕的池塘。
注意事項:鰓池塘嚴禁亂用殺蟲劑、消毒劑、換水、分塘和并塘等。
魚種放養密度設計
為了降低養殖成本,自己培育大規格魚種。
1.用池塘培育鯽魚魚種,每畝放養鯽魚夏花0.8~1.2萬尾可以達到養成規格50~60克的目的。
2.進行鯽魚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克時,每畝放養鯽魚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商品魚規格可達到350~400克。
圖片
品種搭配
培育大規格鯽魚種不要配搭草魚和鯽魚,而應選擇鰱魚和鳙魚,數量應占主養鯽魚20%左右,鳙魚則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尤其是過早投入鳙魚對鯽魚馴化的影響更大。
魚種馴化
1. 培育魚種階段馴化相對容易。馴化后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于管理。
2. 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面積和數量。
3. 密度對馴化的影響。密度大,群體數量大,易于馴化。在密度已確定不能改變時,可以降低池塘水位,相對增大密度,則既要利于馴化又能提高池塘水溫,促進魚生長。
4. 搭配鰱、鳙魚種應在主養鯽魚上浮搶食習慣形成之后投放。
5. 馴化期的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6. 馴化時管理人員需要耐心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