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北京地區在發展養鱒業的同時開發了虹鱗池塘游釣業,從其興旺景象可以想象到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具文化氣息的增殖游釣業,人們會在游戲山河、垂釣縛魚之中去體味貼近自然的魚水情趣。我們曾有機會了解了一些日本的山女鱗河溪增殖游釣業的情況,受其啟發認為這項產業在中國也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試圖通過對山女鱗產業的開發及山女鱗生態習性等情況的介紹來說明開發這項產業的可行性。
一、山女鱗的形態與生態習性淡水型馬蘇哈魚有3個生態種群。一是淡水型陸封降湖溯河群,成魚溯河繁殖,幼魚降湖育成,降湖前幼魚變成銀色,成熟魚的形態與海上的馬蘇哈成魚相同,所以也被稱為馬蘇哈魚。其降湖前的幼魚被稱做山女縛。另一生態群就是本文要著重介紹的山女鱒,其雌雄魚終生棲息在河溪中,是馬蘇哈魚的淡水型陸封河棲群。
1.自然分布馬蘇哈魚的幾個生態種群都是北太平洋亞洲沿岸的特產魚類。河棲群山女鱗分布在日本列島,我國臺灣大甲溪也有少量分布,當地稱之為櫻花鉤吻蛙,將其確定為國寶級物種,不許捕撈、垂釣,也不許開展增養殖。
2.外觀形態身體呈側扁長梭形,背部青綠,體側呈淡紅褐色,腹部白色。鰓蓋后緣至尾柄有6~
12個墨綠色橢圓形幼蛙斑。與其他鮭亞科魚類不同,標志其幼魚形態特征的幼蛙斑終生不消退,這是山女鱗賴以取悅于人并被稱為“山女魚”的主要特征,每年3~8月份山女縛因幼鮭斑的裝點姿態更顯華貴雍容而成為河溪魚。性成熟個體體色變暗,幼鮭斑變得不明顯,形狀不規則。雄魚上下顎前突成鉤狀,部分個體變得與馬蘇哈魚相似。
3.生態習性河棲型及降湖溯河型山女鱒是蛙亞科中較耐高溫的種類,在日本已發現的自然棲息水域的水溫是20℃左右,冬季在冰下仍能攝食生長。經馴化的池養山女鱗可以耐受25℃的高溫,但不能正常生長。對水質的要求很高,日本將山女蹲能生存的水法定為水產一級用水。喜棲水質清新無污染的河溪中上游,底質是砂礫石或沙泥底。流量每秒500升以下的小溪河底深坑處的上下段常是山女鱗的群集地。棲息在一處的魚一般不進行遠距離游動,當水量、水溫有變化時,喜歡從高水溫區游向上游的低水溫區,餌料不充足時多向下游疏散。
主要攝食水生昆蟲的幼蟲,也攝食近水或落水的陸生昆蟲的成幼。春至秋季攝食最多的是蜉目昆蟲,其次是雙翅目、無翅目。冬季攝食最多的是無翅目,其次是螺游目,這兩目約占全部食量的60%。從昆蟲食物中獲得類胡蘿卜素,使其尾鰭、臀鰭的下緣呈現橙紅色,體側生成橙紅色彩帶,襯托著橢圓形墨綠色的幼鮭斑,使其形態更加討人喜歡。池養魚因投喂缺乏色素的虹餌料,鮮明的色彩就淡化了。
4.繁殖習性山女鱗2~3年性成熟,繁殖期是9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秋季水溫下降早的地區,高緯度高海拔地區的山女鱗率先產卵。產卵開始時水溫15℃左右,產卵末期的水溫多為10℃左右。產卵場多在河、溪上游水質清澈的礫石底河段,水深50厘米以下。在雄魚的照護下雌魚激烈地曲動身體擊起水流,掘出呈缽狀長、寬約50厘米、40厘米,長軸與水流方向平行的產卵床。產卵床多位于河底深坑周圍水流較緩處。雄魚追逐雌魚并不斷地沖擊雌魚腹部,雌魚產卵,同時雄魚放精。受精卵沉入水底,雌雄魚用尾部驅動砂礫掩蓋受精卵,然后又重復多次產卵行動。產卵結束后雌魚離開產卵床,雄魚常常出現在產卵場周邊驅趕侵入產卵床的魚。
產卵數多為300粒左右,750克的大魚產卵數可達2700多粒。卵橙黃色,粒徑4.5~6.0毫米,重60~
140毫克。養殖的2齡山女鱗產卵數多為500粒以上,卵呈黃色,粒徑及卵重與山女鱗基本相同。受精后發育積溫達到400~450℃·天時稚魚孵化出膜,叫孵化稚魚,全長12~16毫米,腹部有一個約6毫米×3.5毫米的黃色卵黃囊,不會游泳,沉臥水底石縫間不停地擺動尾部。孵化后發育積溫達300℃·天左右,卵黃囊被吸收3/5以上時,稚魚開始上浮游泳,同時開始攝餌,這時正是初春,水生昆蟲開始活躍的時期。養殖的上浮稚魚一開食就能攝食人工餌料。早期發育階段的山女鱗具有極強的耐低溫性,我們的試驗發現在水溫1.5~1.7℃、0.2℃的條件下仍能正常孵化出膜。在3℃水溫下,開食稚魚能正常攝食生長。山女鱗壽命為3~4年,多數個體一生只繁殖一次,部分雄魚一生可參與二次繁殖。5.生長山女簿的生長慢于家養魚,昆蟲的豐、欠是決定其生長速度的主要因素。春季開始攝食時體重0.5克的稚魚到夏季可達10~15克,翌年春季可達40~110克。養殖魚12月齡體重可達60~160克。
二、開發山女鱗增殖游釣業不容忽視的幾個問題了解了山女鱔的生態習性,人們會意識到某處的小河小溪可以開發利用。但還要慎重調查那個水域的自然與社會情況,才能確認是否可行。
1.要弄清水域的管理、歸屬情況,要爭取獲得使用權和管理權,并能獲得政策或法律的保障。
2.準備利用的河段沒有村、鎮、工廠。
3.要查明水域周圍的植被和昆蟲豐欠情況,豐富的植被會提供豐富的昆蟲,這是保證增殖效果的重要因素。
4.水中有大型兇猛魚類的河、溪不宜利用,枯水期出現干涸的河溪要慎用。
5.礫石底質可以誘導山女鱗自行產卵,可以降低增殖成本。但是具備可以建設苗種繁育基地的條件,200~300米2流水池即可大批量地培育親魚和自繁苗種。
6.距離大城市、旅游區近,交通方便是取得經營效益的重要保證。
三、社會與自然環境已經展示出開發山女鱗增殖游釣業的可行性
1.冷水資源的可行性:地理位置相當于濟南市的日本富士山,以其溶下的雪水使山下各縣成為世界上的養殖和增殖游釣業的發達地區。我國北方、西北、西南的高原雪山以及東部的山區也同樣蘊藏著豐富的冷水資源,北京地區簿魚池塘游釣業的發展已經預示了這些冷水資源為山女增殖游釣業的開發提供了基本條件。
2.苗種生產技術的可行性:1992年以來筆者曾2次從日本引進山女鱒發眼卵2萬粒,試驗養殖結果表明我國南北方的冷水資源都適于山女鱗的養殖。迄今養殖技術已經成熟,己育成了足以大批量生產苗種的親魚群體,具備了為增殖游釣業提供苗種和技術的基本條件。
3.游釣市場需求的可行性:北京等地區的虹簿魚池塘游釣業不僅為市民開發出一種高雅的休閑方式,也為駐京的外國客商提供了體驗東方游釣風情的場所。休閑生活的進步將會把人們導向追求更富有文化內涵更貼近自然的河、溪游釣。旅游區、自然保護區以及大中城市的休閑消費已經為增殖游釣業提供了市場。
四、山女鱗增殖游釣業的社會、經濟意義
1.山女縛增殖游釣業是農民致富的產業,也是保護環境的產業。日本的許多小河、小溪是由農民經營管理的,經營者負責放流增殖山女鱗,也負責水域環境資源保護,游釣者購買月票或年票才能入釣。這種經營管理方式非常有效地保護了環境資源,也保證了農民的收入。引進這樣的經營管理體制,利用河、溪開發山女縛增殖游釣業會帶來農民致富和保護環境的雙重效益。
2.日本早已發展起來的河溪簿魚游釣業,是一種極富文化情趣的休閑產業,特別是垂釣山女鱗,必須具備魚的生物學知識和河溪環境知識,更需具備高超的垂釣技巧和智慧,人們依賴這些知識和技巧使自己融入自然,去體驗自然的魚水之情。出于對自然的感情而自然地去保護生物多樣性,他們將上鉤的魚又放歸自然。但人們出于偏好,唯獨不把山女鱗放歸自然,或就地燒烤品嘗,或作為表達感情的珍貴禮物饋贈親友。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以補充自然資源、促進游釣為目的的山女鱗養殖和放流增殖的產業,人類的產業和自然之間形成了歷久不衰的良性循環。建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游釣產業產生了很有效地教化人類保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社會意義。在我國開發這樣的產業也必然會帶來同樣的社會意義。
3.山女鱒是數十種魚類中生態種群最多、生態形態現象最復雜的魚類。是比較容易產生屬間、種間雜種優勢的物種,又是亞洲大陸自然分布緯度的淡水型陸封河棲魚類,臺灣省將其定為國寶級物種不僅僅是因數量,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及種質資源學價值決定了它是一個珍貴的物種。把山女鱗僅作為養殖品種實施人工養殖,其種群的優勢種質就會退化。開發增殖游釣業培殖種群,對于拉開種群之間的遺傳差異是具有種質保護的重要意義的。
4.內陸小水域的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在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性學科,而我國尚未起步,涓涓細流都要入河歸海,忽視小水域的保護,大水面的保護就無從談起。山女鱗增殖游釣業的開發不僅具有產業意義,也具有開拓新型學科領域從根本上構筑小水域環境資源保護體制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