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黑魚學名赤鱸、河鱸,因體側有5條較寬的橫跨體背斑帶又被人稱為五道黑,是一種生活在新疆北部的冷溫帶河湖魚類,個體最長可達500毫米左右,今天小編將五道黑魚的生活環境及地理分布給大家介紹下:
外形
體側扁,長橢圓形,尾柄較細。頭小,吻鈍,口端位。下頜比上頜稍長,上頜骨后端達眼的下方,上下頜及口蓋骨上均有細齒。前鰓蓋骨后緣有許多小鋸齒,后鰓蓋骨后緣有1根刺。兩背鰭略分離,背鰭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長;第2背鰭為3根硬刺和13根軟鰭條,以第1、2根鰭條最長。
胸鰭側位而較低,腹鰭胸位,尾鰭淺叉形,兩葉末端圓。體為棕褐色,有7-9條黑色橫斑,腹部白色;背鰭淺灰黃色,第1背鰭后部有1個大黑斑;胸鰭淺黃色;臀鰭、腹鰭及尾鰭為橘黃色。五道黑的魚鱗較為堅硬結實,當地民眾常用木板鐵釘刷刮除。
生活環境
五道黑生活于植物從生的江河、湖泊中。通常有兩個類群:一個種群生活于沿岸淺水區,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個體較小,生長也慢些;另一個種群棲居于深水區,以小型魚類為食,個體大些,生長較,三冬令可達成熟,個體可達500mm。仔魚以浮游動物為食,體長達40毫米時,則以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亦食些水生昆蟲和甲殼類。
河鱸在夏季攝食比冬季為旺,產卵時期通常停止攝食。開始成熟的親魚為5冬齡,早春解凍后,水溫達7-8C時,即在水勢平穩的場所進行繁殖。
地理分布
五道黑廣泛分布于歐洲及亞洲北部冷溫帶,在我國*產于新疆額爾齊斯河與烏倫古河流域。在俄羅斯為非常重要的捕撈對象,也是重要的游釣魚類。河鱸有廣鹽性和廣溫性特點,繁殖力強,種群數量增加很快。我國新疆北部天然產量很大,特別是福海縣產量。此魚肉質肥美,為當地有名的上等食用魚類之一。
近年來,由于當地引進池沼公魚,赤鱸魚的魚卵被池沼公魚大量的食用,赤鱸魚的產量大大下降,湖泊都已經很少了,在額爾齊斯的下游還有一定的分布。垂釣赤鱸魚以海竿串鉤為主,以斷為釣餌,魚眼睛也可以。在緩水處為佳。赤鱸是歐亞北部冷溫帶的重要經濟魚類,近幾年被作為觀賞魚類進行飼養。
五道黑魚除了具有食用價值之外,因為體形特別,因此在近幾年還被人們作為觀賞魚飼養,為生活帶來了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