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水養殖技術是否成熟,我用幾個數字來回答。一個是循環水養殖的理念在國外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人提出,開始應用于生產是在70年代,而早在80年代就由一批學者引入中國并進行嘗試。彼時由于配套硬件設施的落后以及用電成本過高的原因無法持續。進入2000年以后,伴隨著一系列設備的國產化以及電費成本的下降,循環水養殖逐漸在各地遍地開花。產業需求推動著技術進步,而技術的完善反過來又刺激了產業升級。
生化過濾依靠的是硝化細菌,硝化細菌的數量直接影響凈水效能。硝化細菌的數量和濾材的表面積有關:表面積越大就能附著越多的硝化細菌。有資料顯示,火山石的比表面積是300平方米/立方,K1是500平方米/立方。還有一種micro k1的東西,國內電商平臺上面沒有見過,比表面積是950平方米/立方。常見的過濾還有沼澤過濾,這個屬于是被動過濾,濾材上的硝化細菌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氧氣,硝化反應比較慢,大多數商超暫養用的就是這種過濾,優點是建造完成后基本無需維護。
傳統養殖方式如池塘養殖和網箱養殖,存在著占地面積大,適合養殖的地域有限,污染環境,易受地理氣候條件影響,容易因自然災害造成減產等劣勢,其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產品安全性問題,難以實現可持續性發展。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循環水養殖生產每單位水產品可以節約50~100倍的土地和160~2600倍的水,比傳統養殖節約90%~99%的水和99%的土地,并且幾乎不污染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