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式沉降儀出廠檢規則:1.電磁式沉降儀應逐臺進行出廠檢驗,出廠檢驗按外觀、材料與規格尺寸、防水密封性、測尺長度誤差及兩次測讀互差6的規定進行。2.檢驗項目如有一項不合格,則判定該臺儀器不合格。每臺儀器檢驗合格后,應簽發產品檢驗合格證后方可出廠。3.在型式檢驗中有2臺以上(包括2臺)不合格時,則判該批產品不合格,有一臺不合格時,則應加倍抽取該產品進行檢驗。其后仍有不合格時,則判該批產品為不合格;若全部合格,該批產品應判為合格。液壓式沉降儀在安裝時應提前把透水部件放在水中浸泡排出空氣。江蘇分層沉降儀技術要求
液壓式乘降一由液壓沉降儀,安裝地板,保護罩,U型卡,儲液罐,固定腳架,內六角螺栓,內六角扳手,快擰接頭,通液管,膨脹螺栓。液壓式沉降儀表面安裝采用多點布置安裝傳感器,每支傳感器都設有進液管接口和回液管接口。前端傳感器(離儲液罐近)的進液管與儲液罐下端的進液管連接,其后上一支傳感器的回液管與下一支傳感器的進液管連接,以此類推連接到末端傳感器,末端傳感器(離儲液罐遠)的回液接口采用堵頭封堵。各點傳感器觀測電纜引向數據采集設備。江蘇分層沉降儀技術要求電磁沉降儀一般應用于什么場景?
為了減少滲壓計內外溫差引起的沉降量觀測誤差,減少觀測數據的波動,其改進措施如下:(1)滲壓計選用。制造液壓式沉降儀的滲壓計選用金屬外殼盡量薄的精密滲壓計,使滲壓計內外溫度達到均衡所需的時間盡量短(2)保溫隔熱措施。將滲壓計放人不銹鋼護罩,進、回液管和觀測電纜穿過護罩采用過線端子密封,在滲壓計與不銹鋼護罩間用石棉等不易腐蝕的保溫隔熱材料密實填充,使滲壓計外殼溫度相對恒定(3)測讀事項。保持觀測電纜心線測頭清潔、用同一只二次儀表觀測,盡早將觀測電纜接人手動或電測集線箱,減少觀測系統誤差(4)測點滲壓、氣壓計同時測讀。盡量在短時間內一次連續測讀完測點滲壓計和作為氣壓、液面修正的滲壓計(氣壓計),使氣壓計在修正沉降測點氣壓、液面變化更具代表性。(5)測點保護。將測點處的滲壓計澆筑在鋼筋混凝土測墩中間,觀測電纜保護鋼管中引至觀測房,防止壩體填筑碾壓時對測點滲壓計和觀測電纜的破壞。
沉降觀測在建筑物中的作用:沉降觀測是按照國家有關規范規定,對某些設計等級或規范中一些強制性條文中規定的建筑物進行沉降測量。特別是在建筑物施工管理和監督過程中,運用沉降觀測的方法,沉降觀測對于施工工序和措施更加科學合理比較有利,能夠及時對沉降監測數據進行反饋,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沉降觀測資料,可以有效的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體結構的破壞,從而影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以及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液壓式沉降儀的供電范圍是多少?
液壓式沉降儀性能要求:測量范圍:1.0m~1.0m、0m~1.5m、0m~2.0m、0m~3.0m、0m~4.0m。2.分辨力:不大于0.2%FS(FS表示滿量程)。3.同一測點兩次測量互差:不大于2mm。4.測頭腔體及管路部件應采用密封式設計,并應能承受0.5MPa或規定水壓力。5.傳感器的引線電纜與外殼間的絕緣電阻應大于50MΩ。6.選用的壓力傳感器的性能指標應與2和3的規定相匹配,并滿足以下要求:a)線性度/符合度:不大于1.0%FS;b)不重復度:不大于0.5%FS;c)滯后:不大于1.0%FS;d)在0℃~+40℃的溫度范圍內,經溫度修正后溫度影響應不大于0.04%FS/℃;e)其他要求應滿足各自產品標準的規定。7.測讀儀表應與選用的壓力傳感器類型相匹配,并應滿足各自產品標準的規定。注:測讀儀表作為一種成熟的產品,本部分不作具體規定。8.機械環境適應性:在包裝狀態下,應能適應運輸、裝卸、搬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振動、跌落等意外情況。液壓式沉降儀的測量范圍?湖北電磁式沉降儀技術要求
液壓式沉降儀采用外殼接地,電纜為雙絞屏蔽通氣防雷底線,為了提高什么能力?江蘇分層沉降儀技術要求
磁致式沉降儀讀數儀測量過程:磁致式沉降儀人工測量使用VW-102E型全功能讀數儀,將測量線一頭插入讀數儀的左邊插座上,將測量線另一頭的各色夾子對應連接磁致式沉降儀的觀測電纜,紅為電源+,黑為電源-,白為信號A,綠為信號B。讀數儀測量會自動將測量值及識別信息測出,順序存入讀數儀內,同步葛南云平臺或通訊給計算機,方便快速統計計算及查詢,使測量工作遠程智能無紙化操作,實現前方測量后方實時查看作圖制表。穩定時間對測量誤差的影響:1~3分鐘內誤差在0.5毫米左右,10~30分鐘內誤差在0.2毫米左右,測量要留有足夠的穩定時間再讀取數據。江蘇分層沉降儀技術要求
公司始終注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和應用轉化,與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致力于向客戶提供承載新技術、高質量的產品。公司通過ISO9001:2015質量認證,產品均由自動加工中心制做,全程自動質量檢測系統保障產品的高質量。公司產品三大類:智能傳感器、自動化測量系統、云平臺及軟件,類別有:應變、應力、水位、壓力、位移、溫度、傾斜、沉降、標定設備、電纜及附件、測量儀表、自動化設備、環境量監測、云平臺及軟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水利大壩、鐵路隧道、基坑建筑、尾礦邊坡、海洋閘門、橋梁構件、地質災害等監測領域。未來,公司仍將以創新投入為方向、用戶需求為中心,執持“智能化、云平臺、大數據”的科技趨勢,用智能識別、智能診斷、智能混接、云平臺監測、大數據分析的先進技術為巖土工程提供整體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