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坪葬“薄”與“厚”的民間爭論,生態葬如何做到盡孝“厚葬”?盡管從數量上看,生態葬正逐漸成為更多人的新選項,但要實現“身后事”移風易俗并非一件易事。在蔣增鋼看來,讓“綠色殯葬”的理念深入人心絕非易事,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理念、對“死亡”話題的避諱、來自身邊人的輿論壓力都是殯葬革新推進的難點。“社會上一直有‘子女孝不孝順,看葬禮風不風光’這種說法,就跟有些地方從哭得大不大聲來看孝不孝一樣,其實還是有點‘形式’的味道。”在今年的錢塘江江葬現場,一位逝者家屬說,生前對老人好才是較大的孝順。采用樹葬、花葬等形式,生態葬讓生命在自然中延續。上海合葬生態節地葬規定
綠色殯葬,節地生態安葬成主流,在傳統觀念更為根深蒂固的鄉村,公益性骨灰堂這種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為殯葬革新開辟了一條新路徑,使傳統祭祀風俗朝著文明低碳祭掃轉變,有效助力了廣東省殯葬革新。念親堂是潮州市楓溪區楓二村的公益性骨灰堂,建于1999年,2000年投入使用,內部設有殯儀堂和骨灰堂,殯儀堂供村民們開展一些殯儀和民俗活動,骨灰堂則專門用于存放骨灰,念親堂在服務本村村民的同時,還服務周邊鎮、村。據了解,全村人數約3800人,現存骨灰超千份。普陀合葬生態節地葬價格表生態葬助力綠色殯葬,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民政部指出,考慮到城鄉、地域、民族等不同特點,《意見》要求,在依法推行遺體火化、骨灰或遺體公墓內集中安葬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在火葬區,推廣骨灰植樹、植花、植草和骨灰立體安葬等方式,倡導選擇節地型墓位和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革新區,倡導選擇節地型遺體墓位以及遺體深埋、不留墳頭或以樹代碑。同時,還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鼓勵和支持選擇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葬式葬法。
不同于傳統的“入土為安”,撒海后的骨灰隨著潮汐奔涌,給祭祀造成了挑戰。一些人希望,在重視生態安葬中“葬”的新形式推廣的同時,也要注重“祭”的環節。以海葬為例,市民平時難以到達一些撒骨灰的地點,希望可以在清明時節,允許家屬自愿報名,乘坐客輪到當初撒骨灰的地點吊唁逝去的親人。在林軍看來,節地生態安葬的推廣不光要注重形式上的變化,也要保留傳統喪葬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內核,“喪葬體現著生者對逝者的精神寄托,節地生態安葬除了要在形式上做減量,還應當進一步在精神上做增量,服務好后續的祭祀環節,讓逝者家屬找到同樣的精神寄托,也能吸引更多人接受節地生態安葬理念。”節地葬倡導深埋淺葬,降低對土地資源的消耗。
生態節地葬具有以下特點:節約土地資源:生態節地葬將骨灰深埋于地下,占地面積較小,較大程度上節約了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節地葬不立碑、不硬化,有利于植被生長,減少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低碳環保:生態節地葬簡化了葬禮儀式,減少了祭祀用品的使用,降低了環境污染。經濟實惠:生態節地葬的費用相對較低,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在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土地資源尤為寶貴。因此,選擇一處既經濟實惠又符合生態節地理念的墓地顯得尤為重要。節地葬趨勢:融入自然,實現可持續發展。虹口骨灰生態節地葬陵園
生態葬介紹:一種符合生態理念、綠色環保的殯葬模式。上海合葬生態節地葬規定
“有一位退休不久的老先生來咨詢樹葬,他覺得留給孩子、家人的應該是做人的道理和善良的內心,而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墳墓,去世后應該回歸自然,與大地、青山融為一體。但他的家人反對他這么做,覺得樹葬會讓家人丟面子,無法向親朋好友交代。”唐曉林記得,那位老先生決心很大,如果家人不接受,他想提前預定樹葬,以免家人不按照他的意愿辦理后事,“如果有必要,他還要去做一個公證,委托我們按照樹葬要求處理骨灰。”樹葬,“增”與“減”的因素考量。上海合葬生態節地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