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潮州市民政局印發了《潮州市生態安葬獎勵辦法》。生態安葬活動堅持以自愿為原則,潮州市戶籍居民、常住潮州市的外地戶籍居民均可在指定時間和地點,報名參加潮州市民政局組織的生態安葬活動,對于符合條件且不設立專位祭祀的潮州市戶籍居民,每份骨灰可享受1000元一次性獎勵。潮州市各村委會針對本村村民選擇進行遺體火葬者,還會給予額外獎勵。據楓二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劉尚民介紹,念親堂每年都有祭拜活動,為此專門設立了祭拜大廳,規定香燭、祭品都不能帶進去,統一放在大廳祭拜臺上,并有專人看管。在離念親堂不到500米的地方,還專門建成了微型消防站,既防患于未然,又保障村民安全。生物土葬及樹葬都是生態節地葬中的重要方式,各有特點與優勢。南橋骨灰生態節地葬參考價
不同于傳統的“入土為安”,撒海后的骨灰隨著潮汐奔涌,給祭祀造成了挑戰。一些人希望,在重視生態安葬中“葬”的新形式推廣的同時,也要注重“祭”的環節。以海葬為例,市民平時難以到達一些撒骨灰的地點,希望可以在清明時節,允許家屬自愿報名,乘坐客輪到當初撒骨灰的地點吊唁逝去的親人。在林軍看來,節地生態安葬的推廣不光要注重形式上的變化,也要保留傳統喪葬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內核,“喪葬體現著生者對逝者的精神寄托,節地生態安葬除了要在形式上做減量,還應當進一步在精神上做增量,服務好后續的祭祀環節,讓逝者家屬找到同樣的精神寄托,也能吸引更多人接受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奉城雙人合葬生態節地葬陵園節地葬鼓勵使用生態型墓地,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在正果萬安園中,既有傳統墓地也有生態葬的玫瑰苑就在2022年已經飽和,為滿足市民需求,2023年正果萬安園規劃建設了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4平米的花壇安葬200位逝者,配套大片廣場方便祭掃,近日,南都記者來到正果萬安園的聚福園看到,一渠清池旁,不少花壇、樹木錯落有致分布在園區的一角。草坪上、花叢間、綠樹下,骨灰盒間歇分布,逝者在綠樹花草里安息。與印象中墓園的傳統肅穆的氛圍相比,聚福園顯得更加溫馨。“為了響應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建設,我們拿出了園區較好的一塊地規劃建設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孫志兵介紹。
“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生態節地葬中有些選擇,如樹葬,能為社區增添更多綠地及生物多樣性。
而在另一邊,楓溪區鳳新街道大新鄉村,依山而建的恒思堂,不僅節約了土地,還為百姓減輕了喪葬開銷的壓力。該村支部委員一邊指著大山的方向,一邊說:“有很多以前埋在這片山上土葬的骨灰,現在基本都遷到了這里,由土入堂,村民們的殯葬觀念得到良好轉變,也還給了潮州市一片綠水青山?!蹦钣H堂和恒思堂等農村公益性骨灰堂的建成,較大程度上推進了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如今,“綠色殯葬”在南粵大地上逐步推進,各地積極實行殯葬革新,倡導節地生態安葬,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共同守護綠水青山。生態葬的優勢在于減少墓地占地,緩解城市土地壓力。南橋骨灰生態節地葬參考價
節地葬采用生態型墓地,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南橋骨灰生態節地葬參考價
“從塵土中來,依塵土而生,再化為塵土”的生態安葬方式正悄然興起。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全國24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節地生態安葬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明之際,各地發布清明祭掃通知,倡導移風易俗,通過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活動祭奠親人。南橋骨灰生態節地葬參考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