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儀式感”什么樣?單璐舉了個例子,今年3月30日,“思念互聯·記憶重生”——“融”生態沉浸式追思禮在浙江安賢園舉行,通過數字孿生、人工智能技術、元宇宙等,讓生者和逝者穿越時空“重聚”。通過儀式現場的三面投影,原浙江麻紡織廠退休工人王富榮、林業科學研究員章瑞熾、志愿軍戰士龐晉,三人的生平和照片一一呈現,這個過程既是對逝者一生的回顧,也寄托著生者的無限追思。緬懷儀式后,三位生態葬踐行者被移至生態藝術苑安葬。生態節地葬的墓碑通常采用自然材料,減少碳足跡,增添自然氣息。浦東新區自然生態節地葬面積
今年1月份,廣州市開展了2024年頭一批骨灰撒?;顒?,撒海骨灰共485份,此后將繼續集中開展多批次骨灰撒海出?;顒?。據介紹,廣州于1988年在全國初創骨灰撒海活動,開創了有關部門組織骨灰撒?;顒酉群?,近幾年每年報名參加骨灰撒?;顒拥氖忻窬^3500人。為什么越來越多人愿意選擇骨灰撒海安葬?在廣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副處長周韻看來,較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對于生態安葬方式接受程度的提高?!拔以浻龅讲簧偻馐∪藛T多方探尋可以舉辦骨灰撒?;顒拥某鞘校驗槭耪咴浽S下遺愿,希望以回歸大海的方式離開,他們然后輾轉來到了廣東。”周韻表示,生態安葬宣傳工作的開展也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項服務。閔行可降解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生態葬方式豐富多樣,滿足不同人群的殯葬需求。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高某死后,小亮與田某就骨灰安葬事宜已經進行了協商,并由田某與某殯葬公司簽訂《骨灰海葬協議書》,小亮對簽訂合同、喪葬方式的選擇均知情。雙方作為高某的親屬已就喪葬事宜達成一致意見,現小亮要求變更安葬方式,亦應尊重田某等其他親屬意愿。某殯葬公司系基于合同約定取得高某的骨灰,不屬于非法占有。故法院駁回了小亮的訴訟請求。法官提示,《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五條規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骨灰是具有人格屬性的特定物,關于骨灰的安置歸屬權利,應當由死者近親屬共同行使。骨灰安葬方式由親屬協商確定后,要求變更安葬方式的,應當征求其他親屬的同意。本案中,海葬協議簽署后,骨灰已經由某殯葬公司保管,各親屬之間就該安葬方式并未產生過異議。相關協議應當得到各方共同遵守。
“因為本來基數不大,這幾年來咨詢、選擇不占地的生態葬人數都是成倍增長,”孫志兵表示,在正果萬安園,選擇不保留骨灰生態葬的市民越來越多,其中相比于壁葬,選擇樹葬、草坪葬和花壇葬選擇比例更高,“從傳統角度來說還是講究入土為安,花壇葬這些還算是入土了?!比胄惺辏瑢O志兵發現,在2018年以前,大部分生態葬都帶有公益性質,例如遺體捐贈者或者孤寡老人?!爸昂芏嗳诉x擇骨灰寄存,抱有在經濟條件轉好后再買墓地的想法?!睆?018年開始,隨著市民觀念的改變,生態葬的比例逐年遞增。生態節地葬是一種利用自然環境,實現環保、節約土地資源的新型葬禮方式。
全國較早推行骨灰還林,政策補貼推動節地生態葬,在節地生態安葬方面,廣州走在全國前列。周韻介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廣州較早在國內開展骨灰撒海、骨灰還林服務。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則在全市推廣骨灰樓(堂),建設農村公益性安放地,目前,全市建有150多處骨灰樓堂(公益性安放地)。廣州大力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撒海、還林,花壇葬,草坪葬為輔,“不立碑、不建墳”的新型安葬方式。同時,把綠色生態安葬作為經營性公墓年檢的重要指標,要求廣州每個墓園開辟生態葬區,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態化、園林化建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建成“1+N”的綠色生態安葬服務體系,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到86%。生態節地葬在文化相信和宗教信仰上都有不同的體現,展現其多樣性。浦東新區茶花葬生態節地葬面積
生態葬與藝術結合,增加了紀念活動的文化內涵與美感,令人向往。浦東新區自然生態節地葬面積
樹葬:長青園骨灰林基地(朝陽區)、長安園骨灰林基地(海淀區)、景仰園骨灰林基地(昌平區)?;ㄔ幔贺S臺區的思親園骨灰林。為深化殯葬革新,推行節地生態葬,即骨灰海葬和通過撒散、深埋等不保留骨灰、不留標識、不單獨留名的草坪葬、樹葬等生態葬式,深圳市民政局日前印發《深圳市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若深圳市戶籍逝者骨灰海葬,每具骨灰可獲得3000元獎勵,其他節地生態安葬則按每具骨灰1000元的標準予以獎勵。浦東新區自然生態節地葬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