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果萬安園中,既有傳統墓地也有生態葬的玫瑰苑就在2022年已經飽和,為滿足市民需求,2023年正果萬安園規劃建設了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4平米的花壇安葬200位逝者,配套大片廣場方便祭掃,近日,南都記者來到正果萬安園的聚福園看到,一渠清池旁,不少花壇、樹木錯落有致分布在園區的一角。草坪上、花叢間、綠樹下,骨灰盒間歇分布,逝者在綠樹花草里安息。與印象中墓園的傳統肅穆的氛圍相比,聚福園顯得更加溫馨。“為了響應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建設,我們拿出了園區較好的一塊地規劃建設聚福園節地生態葬示范區。”孫志兵介紹。生態節地葬強調將遺體歸還大自然,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棺材。浦東新區森林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有一位退休不久的老先生來咨詢樹葬,他覺得留給孩子、家人的應該是做人的道理和善良的內心,而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墳墓,去世后應該回歸自然,與大地、青山融為一體。但他的家人反對他這么做,覺得樹葬會讓家人丟面子,無法向親朋好友交代。”唐曉林記得,那位老先生決心很大,如果家人不接受,他想提前預定樹葬,以免家人不按照他的意愿辦理后事,“如果有必要,他還要去做一個公證,委托我們按照樹葬要求處理骨灰。”樹葬,“增”與“減”的因素考量。南橋壁葬生態節地葬市價生態節地葬鼓勵人們珍視陽光、空氣和水的價值,彰顯對生命的敬重。
作為全國殯葬綜合革新試點城市,杭州因地制宜創新和推廣更多符合節地生態要求的安葬方式,許多墓園開辟出別致典雅的景觀節地生態示范區,強化人文關懷,形成有儀式感的安葬儀式,努力扭轉公眾“生態葬是薄葬”的偏見,讓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逝者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走進人們心里。“我們有信心做好生態葬的普及和推廣。”市民們的積極咨詢,讓唐曉林和同事們很有信心。單璐也說:“大家習慣于堅持傳統治喪理念,對生態葬還缺乏認識了解。在這方面,我們會做更積極的宣傳引導,講好生命故事,讓更多受眾有切身體會,不被‘道聽途說’干擾。”
“從塵土中來,依塵土而生,再化為塵土”的生態安葬方式正悄然興起。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全國24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節地生態安葬是指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采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清明之際,各地發布清明祭掃通知,倡導移風易俗,通過海葬、樹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活動祭奠親人。生態節地葬體現了對自然生態的尊重與回歸,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央廣網北京4月5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立梁 魏雯雯)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這個清明節,敬獻鮮花、網絡追思等綠色低碳祭掃方式在各地盛行,樹葬、海葬等生態節地安葬方式逐漸深入人心。各地各部門扎實做好祭掃服務保障,讓大家更好地寄托哀思。昨天(4日),全國有5.76萬家殯葬服務機構提供現場祭掃服務,選擇綠色低碳祭掃方式的人員1712.97萬人次,占現場祭掃總人數的近70%。在江蘇省連云港市青龍山公墓,墓園無償發放各類鮮花超過5000株,鮮花代替紙錢的祭掃理念被更多市民接受。生態葬優勢: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地資源節約。黃浦茶花葬生態節地葬行價
生態葬的流行反映出人們意識的轉變,向環保和自然靠攏。浦東新區森林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
煙花葬,煙花葬是一個既能寄托生者哀思,又可達成死者心愿的葬禮或許是向逝者致以然后敬意的較好方式。所謂“煙花葬”,是指把死者的骨灰混入煙花中,之后由大炮或其他發射器射向夜空,在夜空綻放。生者在璀璨的煙花中,送逝者然后一程。此種方式目前也只在美國、英國等歐美國家才看得到。與傳統墓穴日益抬高的價格相比,樹葬的價格明顯低廉。更重要的是,樹葬不留墳頭,占地很少,還能綠化山林。草坪葬配以茵茵綠草,恰似雨后的原野,讓人頓覺清新與愜意。匠心獨具的設計,施以香爐、鮮花寄托后人無限的追思。浦東新區森林葬生態節地葬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