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認為,給逝去老人辦一場風光體面的葬禮,是孝心較好的體現,也是子孫對老人然后一次盡孝的機會,同時在親友面前也會很有“面子”。如果做得不“到位”,可能會被指責“不孝順”“不隆重”“違背傳統禮儀”,從而“得不到先人護佑”。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近年來,生態葬雖然仍占少數,但越來越受到市民認可,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厚養薄葬的觀念,接受了回歸自然、節儉環保的生態葬方式。但生態葬并不能與“薄葬”畫等號。生態節地葬與傳統追悼儀式相結合,能更好地幫助親友們寄托情感。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有什么講究
海葬是將已逝親人的骨灰拋撒入海;樹葬、花壇葬以及草坪葬則分為保留骨灰和不保留骨灰的方式,保留骨灰是將骨灰安葬在花壇、樹根以及草坪下,不保留骨灰則是將骨灰裝進可降解的骨灰盅內安放在泥土中,讓逝者與土地融為一體;而壁葬將骨灰盒嵌在墻壁內的一種喪葬方式。據了解,廣州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到86%,“選擇骨灰寄存的多一些,達到總量的65%。”廣州市殯葬管理處工作人員楊賀春介紹,國內頭一個開辦、規模較大的群體性骨灰植樹基地——思園,就在廣州白云山腳,“有關部門推廣的骨灰植樹,大家選擇度較高,思園目前已不再接收骨灰植樹,廣州正在加快第二思園建設。”奉賢草坪葬生態節地葬生態節地葬過程盡量不使用化學物質,較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按照目前市級和區、縣(市)出臺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實施江葬、壁葬、格位存放等方式的對象家庭,將獲得2千元至2萬元不等的獎補。草坪臥碑葬,相比傳統的殯葬方式,節地生態葬的經濟成本則很低甚至為零。如江葬為全程無償,此外杭州也有多家陵園推出多種全程無償的生態葬方式;而部分如經營性公墓的格位葬、花壇葬等,其費用也基本能被獎補金額覆蓋。與此同時,一些當地有名人士的選擇也讓生態葬為更多人所知。如建德市有名的教育工作者、原新安江中學校長沈煜如就長眠于樹葬區,其學生捐種的紀念樹——黃山松郁郁蔥蔥、四季常青,樹上懸掛著沈校長自撰的座右銘:“當老師較大的意義就是看見學生成才”。如今,建德市樹葬區安葬的逝者已有74位。
“我父親生前聊過這個話題,他當時就說,不用買地,直接撒在海里。”雖然也聽到了不理解的聲音,但在與家人商議后,周女士在當地民政部門報名參加了集體海葬儀式。“選擇海葬的方式送親人然后一程是對的,雖然有‘入土為安’的老規矩,但是我覺得不用再經歷這人世間的苦楚,就放他自由吧,歸入大海,萬里浩瀚,天地長輝,海在魂在。”回來后的周女士在社交平臺寫下了她的感想。她告訴記者,以后每年都會帶著鮮花去海邊住幾天,“不僅思念親人,也能‘陪陪他’。”生態節地葬的墓碑通常采用自然材料,減少碳足跡,增添自然氣息。
那么接地生態葬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呢?其一、海葬:海葬是把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種喪葬方式,作為新的喪葬方式,骨灰海撒打破了傳統“入土為安”的觀念,是繼墓葬后的又一次重大革新,也是人們解放思想的一大飛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海葬不僅有利于節約土地資源、發展社會經濟,還有利于移風易俗,加速殯葬革新進程,更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二、樹葬:樹葬是一種新的殯葬形式,就是家屬以認養綠地的辦法,植些樹木,然后把親人的骨灰撒入樹下的一種喪葬方式。與其他喪葬方式相比,樹葬較大的優點在于,地面沒有任何殯葬設施,以自然石或紀念樹為標記。更為重要的是樹葬不僅不留墳頭、占地面積小而且還能綠化山林、改善生態環境。許多年輕人更傾向于選擇生態節地葬,體現對傳統觀念的反思。奉賢自然生態節地葬市價
生態葬特點:簡約而不簡單,尊重生命,關愛自然。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有什么講究
2023年,廣州市民政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廣州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辦法》,進一步擴大獎補范圍、簡化申請流程,取消在廣州市死亡并火化的非戶籍人員的死亡時間限制,明確將生前遷往港、澳、臺及海外的原廣州市戶籍人員納入減免范圍,持續優化生態安葬服務。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劉荊武表示,該園常年接受花壇葬預約登記,凡是符合在銀河革新公墓或福山公墓存放條件的,均可無償申請,鼓勵市民選擇花壇葬等生態節地安葬方式。奉賢環保生態節地葬有什么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