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用更加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身后事”。不修墓穴、不立碑,而將逝者骨灰撒在汪洋大海之中、葬于綠樹紅花之下,生態葬這一新型安葬方式也在悄悄流行,甚至受到年輕人“追捧”。今年28歲的熊女士表示,幾十年后,如果到了離開的時候,希望能選擇生態葬的方式。在她眼里,比起條條框框的人生,更希望在離開這個世界時,可以自由自在。“我覺得生態葬的方式自由且浪漫,無論是與花海樹木作伴,被鮮花簇擁,或隨大海漂泊,都是很好的選擇。”她覺得,不論是何種方式,都只是一種儀式而已,“人走后能夠活在親人的心中就夠了。”生態節地葬強調減少對社會的干擾,以簡約、自然為設計理念。浦東新區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參考價
按照目前市級和區、縣(市)出臺的節地生態安葬獎補政策,實施江葬、壁葬、格位存放等方式的對象家庭,將獲得2千元至2萬元不等的獎補。草坪臥碑葬,相比傳統的殯葬方式,節地生態葬的經濟成本則很低甚至為零。如江葬為全程無償,此外杭州也有多家陵園推出多種全程無償的生態葬方式;而部分如經營性公墓的格位葬、花壇葬等,其費用也基本能被獎補金額覆蓋。與此同時,一些當地有名人士的選擇也讓生態葬為更多人所知。如建德市有名的教育工作者、原新安江中學校長沈煜如就長眠于樹葬區,其學生捐種的紀念樹——黃山松郁郁蔥蔥、四季常青,樹上懸掛著沈校長自撰的座右銘:“當老師較大的意義就是看見學生成才”。如今,建德市樹葬區安葬的逝者已有74位。奉城花盆葬生態節地葬陵園生態葬介紹:一種綠色、環保、節地的殯葬方式,符合時代發展需求。
超標建墓立碑依法拆除,《意見》明確,著力加強城鎮公益性公墓、骨灰堂等基本殯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供樹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樣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原則上新建城鎮公益性公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100%。對超標準建墓立碑的,要依法通過拆除、綠化等方式進行整治改造。按照綠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新建和改造農村公益性墓地,嚴格執行墓位占地面積規定,減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提高集約化、生態化安葬程度。加強少數民族殯葬設施建設,保障少數民族節地生態安葬需求。
市民對葬式葬法的選擇,不僅受到有關部門的服務優化及大力倡導的影響,還有市民們殯葬觀念的改變。“厚養禮葬”的觀念深入人心,表現在對父母的贍養方面,更加注重生前盡孝,喪事辦理從鋪張隆重到簡約莊重,辦喪更加理性。“我們有句老話叫‘塵歸塵,土歸土’,但到底怎么算‘歸’呢?生態葬不也是一種方式嗎。”在周韻眼里,生態葬與傳統墓葬較大的區別就在于,生態葬能讓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周韻介紹,廣州節地生態葬比例是緩步上升的,在她看來,生態葬的推廣也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現在網絡發達,大家接觸信息的方式多了,觀念也就慢慢轉變。”她介紹,近些年在做政策宣傳時,明顯感覺到阻力變小了。社區活動和講座推廣生態節地葬,讓更多人了解其好處與意義。
“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又是一年清明時。閩江入海口海鷗盤旋,人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骨灰緩緩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為這個古老命題尋找到了新的答案。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多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辦法。在福建,或長眠大海,或魂歸草木,隨著各地殯葬革新推進,回歸大自然的生態安葬正悄悄成為新風尚。“繁花作碑,枕浪而眠”3月20日清晨,福州臺江碼頭停泊的兩艘客船解開纜繩,緩緩駛入閩江江心。與尋常不同,客船并未駛向上游繁華都市,而是背離喧囂開向大海。生態節地葬能夠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保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南橋花盆葬生態節地葬價位
生態節地葬回歸自然的選擇帶來了心理上的釋然,告別傳統帶來的壓抑感受。浦東新區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參考價
申領補貼需要提交哪些資料?申請我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的,申請人須向承辦機構填寫《中山市節地生態安葬聲明書》和《中山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申請表》,并同時提交以下材料:(1)申請人身份證及與逝者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關系證明;(2)逝者身份證或其他合法戶籍證明復印件1份(原件備查);(3)醫療衛生機構或公安部門出具的《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推斷)書》復印件1份(原件備查);(4)殯儀館出具的遺體火化證明材料復印件1份(原件備查);(5)《骨灰寄存證》或《骨灰領取承諾證》復印件1份(原件備查);(6)申請人社會保障卡復印件。浦東新區圖書館葬生態節地葬參考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