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漳州市的長泰區巖溪鎮甘棠村,生命公園里綠草如茵,蜿蜒小路旁的花草叢中,一塊塊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是22位逝者留在世間的印記。“生命公園離村里居住區不到一公里,想念親人時過來走走很方便。”甘棠村黨支部書記陳阿煉說。如今在漳州,這樣的生命公園越來越多。陳阿煉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墓碑石林不同,生命公園采用斜碑式生命里程碑,里程碑占地面積不超過0.4平方米,與墓穴大小一致。其周邊栽種了四季花草、綠化喬木,既節約了用地,又讓逝者長眠花海,還能作為休閑公園使用,得到多數村民支持。生態節地葬通過環保墓地的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奉賢單人墓生態節地葬市價
而在廈門,作為全國首批推行殯葬革新的城市,當地采用“無碑深埋”的方式,海葬、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葬已蔚然成風。記者從福建省民政廳了解到,目前,福建全省火化率穩定在99.8%以上,節地生態安葬率提高至93.2%,均居全國前列,生態殯葬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生態葬”漸成風尚背后,1997年,福州市初次舉辦集體公益海葬,只有5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盡管因為種種原因這項公益活動多次停辦,但選擇海葬的逝者仍逐年增多,今年達到了歷史新高。閔行立體生態節地葬哪家好生態葬特點:無碑、無墳,讓逝者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隨船同行的福州市民政局社會事務和區劃地名處處長裘旦紅告訴記者,今年福州市一共有209位逝者選擇海葬,他們選擇海葬的理由各不相同:有的心憂子女,囑托喪事一切從簡;有的自小離鄉,在生命終點選擇落葉歸根;有的則是一些南下干部,對這片大海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希望死后能夠聞濤而眠。在裘旦紅看來,這個星球,海水能抵達70%以上的地方,在萬頃碧波中徜徉未嘗不是一種自由。當海上輪船成為送別逝者的“十里長亭”時,在山區,一些逝者選擇以草木立碑,與繁花為伴。
據廣東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各地都在積極宣傳、推行綠色環保的生態安葬方式:汕頭市常態化開展海葬活動,開發樹葬區將逝者骨灰安置在可降解環保容器,入土6個月內可降解容器和骨灰自然溶解于土壤中;湛江市倡導采用鮮花拜祭、網絡祭掃等綠色低碳文明的方式祭掃祈福,普遍動員黨員干部參與“植樹來祈福”活動,共同營造文明簡約祭掃新風尚;佛山市自2005年起推行骨灰植樹活動,至今已有約2萬份骨灰在“長青林”骨灰植樹基地進行了樹葬。節地葬趨勢:從傳統墓葬向綠色生態葬轉變。
“人該如何與這個世界告別?”又是一年清明時。閩江入海口海鷗盤旋,人們站在甲板上,望著骨灰緩緩沉入大海,翻涌的浪花似乎為這個古老命題尋找到了新的答案。2016年,民政部等9部委聯合印發《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多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辦法。在福建,或長眠大海,或魂歸草木,隨著各地殯葬革新推進,回歸大自然的生態安葬正悄悄成為新風尚。“繁花作碑,枕浪而眠”3月20日清晨,福州臺江碼頭停泊的兩艘客船解開纜繩,緩緩駛入閩江江心。與尋常不同,客船并未駛向上游繁華都市,而是背離喧囂開向大海。壁葬是生態節地葬的一種簡約而美觀的設計方式,節約土地資源。普陀壁葬生態節地葬
生態節地葬,讓生命的告別變得更加寧靜、和諧。奉賢單人墓生態節地葬市價
法官表示,上述案件認定侵權并非源于其他家庭成員選擇了海葬這一安葬方式,而是基于行為人阻礙他人祭奠權的行使構成了侵權。雖然我國法律目前對祭奠權并未作出明確規定,但祭奠權是基于傳統習俗而產生的自然人為逝世親屬祭奠的權利。祭奠權正是公民基于與逝者的親屬身份關系,而享有的對逝者表示追思的一種人格權益,是死者近親屬的精神利益,依法應受保護。祭奠權的內容主要包括對親人去世的知情權、安置遺體骨灰、參加親人葬禮、進行祭奠活動、墓碑署名權等。奉賢單人墓生態節地葬市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