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影響生命——“AI +國學”的青少年心理救贖實驗
用生命影響生命——“AI +國學”的青少年心理救贖實驗
7月21日,200余嘉賓齊聚風景秀麗的江夏區烏龍泉街道致富村,共同見證“心旅之家”心理賦能成長基地的正式啟用。這座承載著“用生命影響生命”理念的基地,以“AI+國學”為主要驅動力,融合心理技術與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領域注入全新活力。
初心:從國學教育到潛能基地的十年探索
“心旅之家”創始人羅俊楠的初心,源于那份沉甸甸的“被需要”,軍營的錘煉賦予他堅韌的精神底色。退伍后,他深耕儒家思想,深刻感悟到“傳統文化能讓一個人從內心深處變得強大”,于是確立了將紅色精神與國學智慧融合育人的方向。
2014年,羅俊楠創辦少兒國學館,短短幾年便發展至近200家。在與青少年的深度接觸中,他遇到一對雙胞胎姐妹,姐妹倆因缺乏家庭情感溝通嚴重叛逆,多次離家出走。“單純的行為矯正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從情感入手。”他以 “生之恩、養之恩、教之恩” 為理念,通過角色互換和情景體驗,讓姐妹倆重建與家庭的情感紐帶。這次經歷讓他明白“這些孩子不是‘問題少年’,只是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坎”。
由此,他創立宇凰青少年潛能成長基地,開啟了幫助青少年解決心理困擾的新征程。歷經11年深耕,基地升級為“心旅之家心理賦能成長基地”。名稱的變遷藏著理念的升華,“過去強調行為矯正,容易給孩子貼標簽?,F在我們聚焦賦能,告訴他們‘你來這里是為了提升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破局:科技與文化交織的“四位一體”創新模式
心旅之家作為4.0版本體系,將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推向新高度。在科技賦能方面,基地引進AI智能化心理健康助手、VR心理訓練振動椅、3D心理數字沙盤虛擬仿真系統等設備。AI心理機器人有效解鎖學員“開口難”問題,讓他們能無壓力傾訴;45平方米的沉浸式音療室采用275度環繞聲場,提供減壓與專注力訓練;10秒入睡的減壓設備,讓科技真正成為心理健康服務的翅膀。
傳統文化的浸潤同樣無處不在?;貙鴮W智慧融入心理干預,通過家庭教育、中醫養生、勞動實踐等八大類課程,實現 “以文化興心、以心育人”,讓心理健康服務既尊重科學規律,又契合民族文化基因,扎根中國土壤。
實踐:“AI+國學”點亮困境少年的成長之路
這樣的創新模式,在實際幫扶中成效明顯。16歲的曉妍(化名)的轉變頗具代表性。她因遭受校園霸凌,患上嚴重的焦慮癥和社交恐懼癥,甚至產生自殘行為。來到心旅之家后,心理輔導團隊先用AI心理測評系統評估,再通過沉浸式音療緩解焦慮,同時引入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自強”理念引導她正視挫折。5個月后,曉妍逐漸打開心扉,臉上重新綻放出笑容。
18歲的宇軒(化名)則因父母關愛缺失沉迷網絡,與家庭關系緊張?;赝ㄟ^“24小時全天候陪伴”管理模式深入了解其內心,并利用AI智能陪伴機器人引導他合理安排上網時間,搭配勞動實踐課程培育成就感。4個月后,宇軒成功戒除網癮,主動回歸校園,親子關系也得到極大改善。
截至目前,心旅之家已幫助7000多個家庭走出困境。羅俊楠坦言,支撐他堅持下來的,是那些重燃希望的笑臉,“有個重度抑郁的女孩,來時手腕滿是傷痕,每天吃17顆藥,9個月后她不僅停藥,還主動參加公益活動,成為別人的光”。
未來藍圖:千張床位與“百心計劃”
面向未來,心旅之家的規劃始終緊扣“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初心。一方面,計劃在各省建立擁有1000個床位的心理健康綜合基地,打造集家庭教育、健康療愈、學術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另一方面,特別推出100個公益幫扶名額,定向幫扶四類特殊問題家庭的青少年:父母服刑的孩子(全程免服務費及餐費)、夫妻雙方均為殘疾人的家庭、經濟困難且無生產勞動能力的家庭,尤其關注父母雙方服刑、易對社會產生報復心理的孩子,用專業服務為他們送去溫暖與希望。
心旅之家將傳統文化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手段融入心理健康服務的創新實踐,得到了專業領域的認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教授、高級心理咨詢師肖勁松表示,將傳統文化與AI技術相結合,為青少年心理干預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視角與解決方案,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其蘊含著豐富的修身養性、人際和諧等理念,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