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和善而堅定”的父母
如何做“和善而堅定”的父母
吃完晚飯后休息了一小會兒,小學三年級學生小甜說他***想先出去玩了后再回家寫作業(之前父母已經與他協商好,寫完作業后才能出去玩,但目前才過兩天)。父母沒說話,小甜就一直念我就要先出去玩,就要先出去玩……后來媽媽忍不住了,就說不行。小甜還是那句話我就要,媽媽說不行……(媽媽與小甜開始了拉鋸大戰,當然這中間爸爸還講了道理,可是沒什么用),媽媽越說越生氣,聲音也越來越大,小甜也開始哭鬧了起來,媽媽一看見小甜哭鬧,一股怒氣升騰,終于忍不住了,一巴掌打向了小甜的屁股。結果,小甜大哭,半小時后才停止哭泣,但也沒有什么心思寫作業了。一個好好的晚上,就這么泡湯了......
后來,媽媽冷靜了下來,懊惱不已。開始思考自己為什么會發那么大的火?不同意他先出去玩就不同意好了,不是說和善而堅定地拒絕嗎?小甜如果執意要先出去玩,作業沒有完成的后果他自己承擔就好了,發火好像也沒起任何作用啊。可當時情緒上頭,只想著把小甜的要求壓回去,可也沒能壓回去,反倒讓小甜逆反心理加重,情緒糟糕到也沒有心情寫作業。媽媽為什么生那么大的氣,是自己沒管控好當時情緒,被小甜帶著走了,生完氣之后又后悔,結果既沒有玩成,也沒有寫好作業,還弄得大家心情很糟,小朋友也不會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只會認為父母是在發泄情緒。
那怎樣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對待孩子,做“和善而堅定”的父母呢?
和善,是不說硬話或威脅的話,用平和溫柔的語言,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愛,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種良好關系,是所有養育行為的基礎;堅定,是不做軟事或放任不管,用明確的態度,向孩子表明我們的原則,與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讓他們知道哪些底線不能觸碰,哪些紅線不能越過。
做父母要有強大的內心,去面對養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情況,而不是用強勢或威脅的方式,簡單粗暴地去“**”孩子。和孩子溝通我們的看法和建議,但不期待孩子必須要怎么樣,不替孩子作決定或爭辯誰對誰錯。
面對孩子時,父母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心理要有彈性。小孩子的規則意識還不夠強,有時候看起來是任性或無理的要求,仔細想想也不見得不可接受或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在條件允許又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其嘗試,如果有什么后果,讓其承擔并吸取教訓,父母保持了邊界,孩子也獲得了成長。
對一些原則性問題若父母確實無法滿足、給出的協商條件孩子也不能答應時,為了不破壞親子關系或友好氛圍時,我們可以只表達態度,說明他的選擇可能出現的后果后,不再說其它。比如本文的小甜,在道理講清楚的情況下孩子若還堅持他的想法,父母其實只要說不行、不可以,然后告訴孩子如果他選擇了這種行為將會出現什么結果,就不要再說別的,然后離開事發現場,調整一下情緒。不然,就會引發情緒的爆發,得不償失。事后,找個恰當的機會再溝通。道理是慢慢明白后接受的,自律能力是慢慢培養起來的。
做“和善而堅定”的父母,不僅需要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還需要把握孩子的身心成長規律。若需要幫助,成都晶心青少年學習動能心理中心也可以助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