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模式推動白羽烏雞產業規模化發展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中湖鄉定家莊村的吳盛奇白羽烏雞養殖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派“雞”動人心的好“錢”景。
基地主人吳盛奇正在忙著為白羽烏雞維修帆布蓄水池。身旁,一群又一群的白羽烏雞在樓舍和樹林之間穿梭飛行。
“這種重量輕、折疊方便,可快速搭建和拆卸的帆布蓄水池相比傳統混凝土蓄水池,成本更低,維護成本也相對較低。”吳盛奇打開了話匣子,她笑著說,規模化養殖必須要考慮成本。
在孵化室內,八十多個育雛棚依次排開,柔弱的燈光下,滿是嘰嘰喳喳亂叫的雞苗。“一天可以出苗30到150只左右,出殼率達到60%以上。”看著這些雞苗,吳盛奇笑呵呵地說,白羽烏雞的孵化對溫度、濕度、通風的要求比較高,這會影響到種蛋的孵化率和出雛率。
在出雛過程中,不斷有村民慕名前來購買雞苗。“雞肉的肉質很鮮美,湯也很濃稠,味道非常好,孫子特別喜歡,每年都會為她們養殖一些。”熊大姐住在鄰村,這次一次性購買了五十只雞苗。
“30元一只,不僅附近村民前來購買,廣東、江蘇、江西等地也有顧客訂貨,每年大概銷售上萬只雞苗,能賺十多萬元。”除了銷售雞苗,吳盛奇說,成年白羽烏雞一斤能賣40元,每只三到四斤,上半年已經賣了差不多1000只左右。這也是養雞場的一筆大收入。
吳盛奇是土生土長的中湖鄉定家莊村村民。定家莊村有散養白羽烏雞的傳統,家家戶戶養上數十只白羽烏雞滿山跑,這也成就了其肉質香甜鮮嫩、味美芳香的特點,備受城市居民青睞。
但因為白羽烏雞的育雛率較低,沒有人愿意規模化養殖。吳盛奇生性不服輸,2017年她開始嘗試白羽烏雞養殖,通過不斷摸索,7年來已經從一開始散養的幾十只發展到了現在的近3000只。如今,吳盛奇加上丈夫的父母,并常年聘請兩名村民打理養殖基地。以她名字命名的養殖基地已經成為中湖鄉比較大的白羽烏雞保種基地。
目前,吳盛奇的養殖場帶動了十余戶村民增收致富。養殖基地培育的大量雞苗發放至全市各個鄉村,并且**提供白羽烏雞養殖技術。她希望把白羽烏雞推廣到全市、走出湖南,走上更廣闊的天地。
產業要發展,科技必先行。近年來,武陵源區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張家界白羽烏雞養殖,推行“科技+”的發展模式,通過采用智能化養殖、標準化生產,推動白羽烏雞產業逐步走向現代化,讓白羽烏雞變身“金鳳凰”,成為當地**的“致富雞”。
截至目前,武陵源建成1家保種基地和1家體驗店,新培育33個養殖大戶,為全區農戶發放白羽烏雞苗2.1萬只,全區養殖量達8.9萬羽,有效帶動白羽烏雞全產業鏈開發,產業融合不斷提速升級。
張家界白羽烏雞是經過長期選擇、培育而成的地方優良家禽種質資源,具有高腳、白羽、紅冠、綠耳和烏腳、烏皮、烏肉、烏喙等典型特征,以高腳、個大、味美著稱。目前已納入張家界特色養殖產業發展名錄,是推動農村產業新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