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先進性:從過冷水到冰漿,全部實現管道化循環泵輸送,系統構成簡單,設備(制冷主機、蓄冰槽等)布置靈活,機房空間緊湊。,使得對既有水蓄冷系統進行冰蓄冷改造變為現實,解決在不增加占地空間的前提下大幅度增加蓄冷的系統擴容需求。換熱環節不結冰,結冰環節不換熱,換熱與結冰分離的技術原理使得動態冰蓄冷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板式換熱器進行制冰,換熱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換熱效率的提升使得制冷主機的乙二醇出水溫度提升至-3℃,制冰工況下的系統能效比提升15%,即夜間蓄冰即可省電15%。冰漿蓄冷工藝的優化,有助于提高系統整體性能和制冷效率。貴州動態冰漿蓄冷裝置
該項目是目前國內較大的動態冰漿蓄冷節能項目,與其他的蓄冰系統相比具有投資省、蓄冰裝置壽命長、運行維護簡單等特點。項目完全達到設計要求,移峰填谷效果明顯,用戶反映良好,具有較好的示范作用。予以通過驗收。 項目完工后相比常規空調年節約運行費用達到140萬,冰漿蓄冷空調系統全年消耗高峰電量只有27.4 萬KW.h,而常規制冷空調系統年消耗高峰電量達到162 萬KW.h,年削減電力高峰用電134 萬KW.h,年削峰率為82%。削減平段電量月68 萬KW.h,但增加夜間低谷用電量264 萬KW.h。清華紫光南方產業化基地空調系統采用冰漿蓄冰之后,年節約一次燃煤約19.7T。即為企業節省了運行費用,也達到了為社會節能的目的!安徽淡水冰漿蓄冷保溫冰漿蓄冷利用循環泵維持系統內的流量與壓力,供應空調所需的基本負荷。
冰漿蓄冷是將水轉化為冰,并利用冰相變的潛熱來儲存冷能的方法。與水儲存相比,冰儲存比水儲存所需的體積要少得多,以儲存相同數量的冷量。由于工業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的普及率逐年提高,用電量迅速增加。高峰用電緊張,非高峰用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轉移高峰用電需求,“移峰填谷”,平衡電力供應,提高電力的有效利用,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冰漿蓄冷有利于“分時電價”政策和部分激勵政策的落實,進一步促進了錯峰用電。這使得非高峰冷庫技術受到重視和發展。冰漿蓄冷空調利用低負荷電力在夜間制冰并儲存在蓄冰裝置中。白天,冰融化釋放儲存的冷能,減少空調的電力負荷和安裝量。電網高峰時段空調系統的容量。
為了轉移電力需求,平衡電力供應,國家采用分時計價的政策來推動離峰電力的積極性。冰蓄冷空調利用夜間低谷電力制冰儲能以減少用電高峰期空調用電負荷和系統裝機容量。從建筑層面上,冰蓄冷技術不一定能降低電耗,但是可以利用峰谷電價差值節約用電成本。而從國家整體層面上,冰蓄冷系統能夠對供電系統進行“移峰填谷”,解決夜晚低谷期電力浪費問題。針對靜態冰蓄冷的固有技術點而發展起來的動態冰漿蓄冷技術則從根本上解決了靜態冰蓄冷技術的缺點是國際冰蓄冷發展的主要方向。案例分析表明,冰漿蓄冷技術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和良好的市場前景。
冰漿蓄冷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在節能意識極強的日本首先實現產業化應用。目前,純水冰漿蓄冷已成為日本市場的技術主流,動態冰蓄冷技術又分為兩個分支:一是純水冰漿技術;一是鹽水冰漿技術。純水冰漿技術采用普通水(無任何添加成分)作為蓄冷介質,通過過冷卻換熱原理動態制取純水冰漿。鹽水冰漿的制取技術與其相同,但采用的是10%以下的稀鹽水溶液(乙二醇、乙醇等)作為蓄冷介質,相應地生成的冰漿的溫度低于純水冰漿。從日本的使用情況來看,純水式動態冰蓄冷技術是目前動態冰蓄冷技術的主流表示,鹽水式動態冰蓄冷的實用案例相對較少。冰漿蓄冷制冷系統的蒸發器直接放入蓄冷槽內,冰在蒸發器盤管上凍結或是融化。浙江一體式冰漿蓄冷散熱
通過冰漿蓄冷,可實現電力負荷的“移峰填谷”,優化電力資源配置。貴州動態冰漿蓄冷裝置
(盤管和冰球集裝箱式的蓄冰罐和一定尺寸要求的蓄冰盤管,以及有多少盤管和冰球才能相應地蓄多少冷量的致命問題)冰漿蓄冰罐設置靈活、蓄冷增容性好冰漿蓄冷的蓄冰罐只是一個存水的容器,長寬高尺寸可以分散靈活設置;冰漿制取裝置不受時間限制,簡單地增大蓄冰罐體積,就利用周六日雙休日夜間16小時低谷電,在下一周的周一到周三實現全蓄冷,以獲得更多的運行效益。而冰球和盤管則必須增加2倍的冰球和盤管裝置,價格昂貴,不劃算。(盤管和冰球蓄冷量與盤管和冰球的材料成本的一對一的正比關系)。貴州動態冰漿蓄冷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