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陸推廣的一系列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淡水),從一窩蜂的“池塘內循環”到“集裝箱”再到“養殖桶”,血的教訓不勝枚舉。苗種方面,加州鱸育苗是成功的,小車間年純收益過千萬的已經實現。成魚養殖,個別品種也能夠在這些工廠化模式下盈利運行---但把它們放在外塘其實長的更好,管理也輕松,成本更低(反季節除外)。我自己的水產事業是從內陸網箱開始的。網箱養殖本質上就是“排除了水質問題的工廠化模式”,它是可以“規模化”、“可視化”、“精細化”平穩運行的。成功的關鍵不在“硬件”而在“以魚為本”的“軟件”。總之,工廠化養殖的問題本質上在于過分偏重“環境決定論”而嚴重忽視了應該“以魚為本”的初衷。引經據典,《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工廠化養殖正是對這一理念的踐行。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
常見問題及應對措施:生長速度慢,首先,鑒于蝦的進食速度慢且循環水處理系統效率高,在投喂時可關閉循環水系統和曝氣系統以減少對蝦苗的影響,并防止在蝦苗未進食前餌料就被打碎排走。其次,控制好投喂量。循環水系統下養殖密度高,在不影響水質的情況下可以適當增加投喂量,以免搶食和吃死蝦的情況發生;再次,轉料問題。為提高飼料適口性,前兩天投喂較好用苗場飼料,兩天后摻雜自己的飼料進行轉料,以保證總體狀態與苗場狀態的相似;較后,水體指標是否異常。定期檢查水體水質指標并做出調整。應特別關注水中鈣鎂鉀含量,防止出現脫殼困難等問題。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優勢在于養殖中后期生化池優勢菌種建立后會抑制常見有害菌的滋生,且通過紫外線和臭氧的殺菌作用,也可降低養殖過程中的發病率。但是,如果苗期就攜帶病毒,建議各個單元進行消毒排除,不然后期密度升高一旦發病很難控制。北京工廠化水產養殖物聯網工廠化養殖要關注養殖技術培訓,提高從業者素質。
一文看懂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設計原理!廢話少說,直接上干貨!一個擁有完善系統的工廠化漁場,你需要構建三個主要區域。分別水處理區、育/標苗區、養殖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增加一個實驗室和IT中心等配套設施。下面來詳細說說各區域的必要性和原理。水處理區“養魚先養水”,是業內共識。但是單獨建設水處理區的并不多,基本都是通過消毒、增氧等常規方式來預處理。這種方式對于傳統養殖,或低密度的工廠化,或換水式養殖是足夠了。
空間較大化,才能在單位空間里養更多的魚,有更多的產出,實現節水、節地、高產的目標。集污效率足夠好,才能將魚群代謝的廢棄物盡快的排出養殖池排進過濾系統。也只有廢棄物及時得到處理,才能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使用。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也針對第二個要素做了實驗進行集污效率對比:基于方形池、八角池、圓形池等常見養殖池形式,通過分析養殖池內水流云圖和向量圖分析不同池型在相同進水流量下的集污能力,對比相同集污效果下的能耗情況。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有利于提升我國漁業國際地位。
工廠化水產養殖問題及改進措施,水資源問題,目前國內大部分水產養殖企業采用的都是流水養殖,不僅需要消耗大量的地下水資源,而且養殖廢水中大多含有氨氮、亞硝酸鹽、有機污染物、有機磷以及一些飼料、藥品殘留物等污染物質。由于養殖廢水大部分未經過處理就排放到溝渠里,不僅導致水資源的過度消耗,同時也造成了水資源大面積的污染。因此,養殖水處理特別是養殖尾水處理問題成為了目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需解決的關鍵問題。近些年來生物絮凝技術、物理過濾技術、微生物技術等已應用于水處理技術上,將養殖水體中的氨氮轉化成低毒的硝酸氮,甚至大幅度降低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含量,盡量減少對養殖魚體的影響,使養殖水體可進行循環利用。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循環水處理設備及技術研究,實現水產養殖廢水資源化再利用,徹底達到全封閉工廠化水產養殖“零排放”。發展深加工業務,提高養殖產品的附加值。廣東大型工廠化水產養殖產值
工廠化養殖模式有助于提高漁業產業鏈的附加值。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發展階段,該模式在我國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頭一階段為探索起步階段(1970-1984),上海和北京開展了封閉式循環水養魚試驗,初步出現了我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雛形。第二階段為引進試驗階段(1985-1998),深圳、寧波、營口引進德國、丹麥循環水養殖設備進行鰻魚養殖,帶動了我國蛋白質泡沫分離器、生物濾器、水質自動在線監測等水處理設備的自主研發。第三階段為消化吸收階段(1999-2006),該階段水處理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得到進一步提升,初步構建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水養殖系統,逐步走向產業化、規模化的推廣應用。第四階段為集成整合階段(2007-至今),該階段集成構建了適合我國的養殖車間、水處理和養殖管理系統,逐步建立了多品種的循環水養殖模式。甘肅工廠化水產養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