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2024年學術年會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第十六屆全國水產育種學術研討會10月10日至11日在海南文昌召開。來自全國的各大水產科研院所專業人士學者、國內多所高校、企業表示等200余人齊聚一堂,探討水產養殖業“上岸”“下?!毙路较??!瓣懟S化水產養殖,是養殖行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方向?!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表示,水產養殖的未來呈現兩個路徑:一個是更加生態化,即綠色養殖;另外就是設施化工廠化,即智慧漁業。在“上岸”工廠化養殖中,循環水養殖技術是關鍵。工廠化養殖模式有利于實現養殖業的標準化、規范化。廣西工廠化水產養殖魚池
這種“綠色自信”,緣于“綠色模式”:因為整個系統利用的是微生物來處理水體,從生產原理上杜絕了農藥、化肥及有害物質的介入,無需換水,獨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發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與糧爭地,解決了“魚在哪里養”“怎么來種菜”的現實問題。據介紹,此“魚”并非單純指魚,也可以是其他的蟹類或蝦類,而“菜”同樣非單純生菜,可以是各種適宜水培的葉菜,可以是水稻、水果等??傊棒~菜共生”生態農業模式打破了地域屏障、季節性時差等因素,為守好耕地保護紅線、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一種新思路。海南循環水工廠化水產養殖規劃工廠化養殖設施智能化,為養殖業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
“未來,我們要把產業鏈再往前延伸,等到積累到一定服務面積,就自主繁育新品種。當然,這需要更長周期,比如得不斷篩選,看哪個長得快、哪個更好吃、哪個更容易被市場接受認可,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繼續探索的方向?!睏钕热A信心滿懷道。至于高投入,楊先華也坦言,確實,當下由農戶自主投入,幾乎不太現實,但倘若村集體介入,通過項目爭取落地,或者由帶頭企業、國資來牽頭,負責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后續的項目運營,中間的種植養殖管理環節則交由農戶,彼此間發揮各自所長,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方不失為一種有益探索。
養殖區“零排放零污染”,強大的水處理能力是根本。很多工廠化,只能實現低密度養殖,一旦密度過高,系統“超負荷”,水質異常?;蛘?,通過大量、頻繁“換水”實現持續養殖,仍然存在尾水排放問題。要想實現真正的循環水養殖,系統完善是決定因素。系統整體包含養殖池、沉淀池、全自動轉鼓過濾器、蛋白分離器、MBBR生化池、紫外線殺菌燈,再加上供氧系統、恒溫系統、臭氧系統等。運行原理:將水處理區儲水池中的水體注入養殖池內,養殖池內放置供氧氣石,持續提高水體溶氧。養殖技術研發,為工廠化養殖提供技術支撐。
水體通過蛋白分離器,設備通過循環水泵與射流裝置聯合作用,產生特定大小、組合的微氣泡,氣泡上升過程中與水中的有機物、蛋白質等污染物質結合形成泡沫,泡沫攜帶懸浮物質通過管道流到水處理區,從而實現對水體中污染物質的分離和去除。同時,該環節融入臭氧系統,對養殖水體進行消毒滅菌,并提高養殖水體含氧量。較后,經過進水槽的紫外線殺菌燈后,通過水泵注入養殖池內,循環使用。其他區域,實驗室,有條件的漁場建議配備單獨生物實驗室,日常的水質檢測,可由實驗室、養殖部分別檢測。養殖所需的營養液等也由實驗室提取、調配。同時,定期解剖魚類,及時發現病毒、寄生蟲等情況,做好病害防控。IT中心,建立養殖場的智能物聯網系統,實現水質指標在線監測、預警,以及養殖設備的遠程操控等。同時,收集養殖全流程的養殖數據,方便溯源分析等。工廠化養殖為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動力。江蘇高密度工廠化水產養殖技術
工廠化養殖要注重人才培養,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廣西工廠化水產養殖魚池
應了解我國相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并結合我國國內行情及基本情況,加強對養殖技術的學習及發展方向的探討,加強養殖技術攻關工作,縮短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的周期,以提升循環水處理設備及其他養殖方法及設備的技術水平。循環水養殖品種應該根據市場行情、養殖設備情況及自己現有技術等方面來確定。再根據養殖品種,深入研究并探討該養殖品種在全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的高密度模式下的適應程度及較適密度。在這種養殖條件下,養殖的密度會導致水產動物體產生一系列變化,在研究養殖產品在高密度養殖環境下的適應機制的同時,還應掌握該養殖品種在孵化過程中的較適放養密度,以此更好地進行該產品的繁養工作。廣西工廠化水產養殖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