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亂世中的治家之道
顏之推歷經四朝更迭,將亂世中的生存智慧凝結于《顏氏家訓》。書中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 的勸學思想,強調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 的節儉主張,直指奢靡之風的危害。他以 “人生小幼,精神***” 警示教育時機的珍貴,又以 “夫學者猶種樹也” 比喻學習的長遠意義。這部家訓不僅是顏氏家族的治家指南,更成為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的典范。在現代社會,其 “夫學者猶種樹也” 的理念,仍為家庭教育提供著深刻啟示:教育的本質是播撒種子,而非急功近利的收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洛陽佛家國學教育
《大學》的修身之道《大學》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曾子的力作,強調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它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確了教育的目標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們達到完善的境界。書中闡述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修身體系。其中,修身是根本,只有先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才能管理好家庭,進而治理國家、平定天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這種由內而外、循序漸進的修身理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理想的途徑,對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洛陽釋家國學賦能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學國學是在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延續慧命。國學屬中華傳統之學,身為炎黃子孫,實應好好保護屬于自身之傳統文化,以使中華文化之精粹得以繼續影響更多人。畢竟,中華文化之內容不只是適用于華人,道德教化、陶冶性情亦同為世界公民之共需。觀乎世界不少大學均有設立國學或漢學研究所,足見中華文化可供借鑒、探尋和應用之處。為使世界上更多人得共享國學留下之豐碩果實,延續文化慧命,我們每個人都應從自我學習國學開始。嚴格的要求自己
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德經》中。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認為宇宙萬物都遵循自然的規律,人類應當順應自然,而不是強行干預。他提出“無為而治”的理念,強調統治者應減少人為的干預,讓社會自然發展。老子的思想還包含辯證法的智慧,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明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的關系。這種思想提醒人們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中的得失,避免極端和偏執。老子的道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古代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也為現代人提供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重要啟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中國古代詩詞中充滿了對家國的深情厚誼,詩人們通過詩詞表達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家鄉的思念。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家鄉的眷戀。李白的《靜夜思》則通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深思念。這些詩詞不僅展現了詩人們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價值觀,它強調個人與國家的緊密聯系,認為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這種情懷在中國歷史上激勵了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而奮斗。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皆中節,謂之和。太原佛家國學培訓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洛陽佛家國學教育
學國學可以涵育我們的性情,懂得為人之道的真諦。現如今我們都在不斷追索物質生活,學國學,可以讓我們緊張的生活節奏緩慢下來,從而培養性情,紓解生活壓力,免受物質所限,使我們重構自我與個性,找到一己之所長與目標。學國學可以幫我們重塑道德價值、提振人文精神。在當今充滿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往往為貪一己之私而爭名奪利或戀棧權位,甚至可不要自身人格和尊嚴。國學中的道德內容,正可協助我輩重塑身為人應有之道德價值如人倫、守禮,以及圣賢之言。洛陽佛家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