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電類型不同,集成電路按導電類型可分為雙極型集成電路和單極型集成電路,他們都是數字集成電路。雙極型集成電路的制作工藝復雜,功耗較大,表示集成電路有TTL、ECL、HTL、LST-TL、STTL等類型。單極型集成電路的制作工藝簡單,功耗也較低,易于制成大規模集成電路,表示集成電路有CMOS、NMOS、PMOS等類型。按用途可分為:1.錄像機用集成電路有系統控制集成電路、伺服集成電路、驅動集成電路、音頻處理集成電路、視頻處理集成電路。2.計算機集成電路,包括中間控制單元(CPU)、內存儲器、外存儲器、I/O控制電路等。3.通信集成電路,4.專業控制集成電路。HTSSOP封裝通常用于中等功率和復雜性的應用。TPS79328DBVRG4
杰克·基爾比(Jack Kilby)和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在1958~1959期間分別發明了鍺集成電路和硅集成電路。現在,集成電路已經在各行各業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基石。集成電路的含義,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剛誕生時的定義范圍,但其較主要的部分,仍然沒有改變,那就是“集成”,其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學科,大都是圍繞著“集成什么”、“如何集成”、“如何處理集成帶來的利弊”這三個問題來開展的。硅集成電路是主流,就是把實現某種功能的電路所需的各種元件都放在一塊硅片上,所形成的整體被稱作集成電路。OPA4374AIPWR根據應用的需求,選擇具有所需功能集成的電源管理芯片。
IC設計與軟件開發的相同之處:(1) 使用的工具。IC設計領域中,EDA軟件與計算機已居于主導地位。如上面波形圖的例子所示,用運行于計算機上的硬件描述語言(HDL)來進行IC設計,現有的HDL語言如VHDL、Verilog HDL等均與PC軟件開發工具C語言類似。(2) 開發過程。目前,IC的設計多采用"自頂向下"的設計方法,逐步細化功能和模塊,直至設計環境能夠提供的各類單元庫;整個過程與軟件開發相同。(3) 較終產品。與軟件一樣,IC設計較終的產品將以一種載體體現,對于軟件來說是磁盤中的二進制可執行代碼,對于IC來說就是滿足用戶速度與功能乘積(衡量IC設計水平的重要標志:"速度功耗積")的芯片。
制造工藝的進步,隨著制造工藝的不斷進步,Ti芯片的制造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從較初的晶體管技術到現在的CMOS技術,Ti芯片的制造工藝已經經歷了多次革新。其中,新的制造工藝是FinFET技術,它可以提高芯片的性能和功耗比,同時還可以減小芯片的尺寸,提高集成度。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Ti芯片的應用場景也在不斷擴大,對芯片的性能和功耗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來Ti芯片的制造工藝將會更加精細化和高效化,同時還需要更加注重芯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TI提供了多種封裝選項,如QFN、BGA、SOT等,以滿足不同的設計需求。
典型的如英國雷達研究所的科學家達默,他在1952年的一次會議上提出:可以把電子線路中的分立元器件,集中制作在一塊半導體晶片上,一小塊晶片就是一個完整電路,這樣一來,電子線路的體積就可較大程度上縮小,可靠性大幅提高。這就是初期集成電路的構想,晶體管的發明使這種想法成為了可能,1947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制造出來了頭一個晶體管,而在此之前要實現電流放大功能只能依靠體積大、耗電量大、結構脆弱的電子管。晶體管具有電子管的主要功能,并且克服了電子管的上述缺點,因此在晶體管發明后,很快就出現了基于半導體的集成電路的構想,也就很快發明出來了集成電路。IC設計企業更接近市場和了解市場,通過創新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直接推動著電子系統的更新換代。BQ24751BRHDR
WQFN封裝是一種普遍應用于微型電子器件中的表面貼裝封裝形式,具有優異的功率密度、熱管理性能和可靠性。TPS79328DBVRG4
隨著EDA工具(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的發展,PCB設計方法引入IC設計之中,如庫的概念、工藝模擬參數及其仿真概念等,設計開始進入抽象化階段,使設計過程可以單獨于生產工藝而存在。有遠見的整機廠商和創業者包括風險投資基金(VC)看到ASIC的市場和發展前景,紛紛開始成立專業設計公司和IC設計部門,一種無生產線的集成電路設計公司(Fabless)或設計部門紛紛建立起來并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標準工藝加工線(Foundry)的崛起。全球頭一個Foundry工廠是1987年成立的中國臺灣積體電路公司,它的創始人張忠謀也被譽為"晶芯片加工之父"。TPS79328DBVR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