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與德智體美同等重要。現在觸目驚心的“舌尖上的浪費”,很大程度上,是“食育”的缺位,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們不再為溫飽發愁,“厲行節約,杜絕浪費”被不少人視為過時,許多人大手大腳,食物隨意糟蹋,令人心痛。開展“食育”,就是要大力倡導“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價值觀,而這不僅是個人品位的提升,也有利于凈化社會風氣。一粒糧食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取得豐收,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但必須要有危機意識,特別是今年的病情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從這個角度,可以說,開展“食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糧食可恥、節約糧食光榮的氛圍,關...
食育課程帶給我們的思考: 通過講述我們能真切的感覺到我們孩子是多么喜歡自己去做食物,自己去實物認知學習東西,對于自己做成的美味的食物是多么自豪!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課堂,并且同時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及思維能力,增加了孩子視覺觸覺等方便的感知,增強了孩子對食物種類的認識,更是增強了孩子對食物的原始印象,讓孩子在快樂不知不覺中學習成長,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學習中的自信心。參與了,體驗了,還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才能感受到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關懷,這就是食育的魅力!據了解, 周一至周五大部分老師和學生每天吃飯都是隨便打發。甚至很多孩子,可能一學期下來就沒吃過早餐,全是以“垃圾食品”代替。當然作為老師的我們...
食育,就是飲食的教育或健康教育,也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要認識到什么叫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作有序,教育好孩子從小就要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我們教給孩子吃飯要養成‘四比一’的習慣。‘四比一’就是夾四筷子菜、夾一塊肉。而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夾個雞塊夾個肘子夾個腸,太膩了,再夾片兒黃瓜。這需要家長、學校乃至社會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方式氛圍,幫助孩子們掌握科學營養知識。”食育一詞較早起源于日本,食育主要包括:生命與營養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灌輸和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傳統飲食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兒童在進食時,往往只圖美味而不及其余家長和幼教人員則應在“食育”過程中。溫州食...
教育的功能對于人類的發展十分關鍵。自孔夫子以來,對于青少年的教育一直是社會較關注的問題之一。近代,人們把教育的內容大體歸納為德育、智育、體育等幾個方面,可是當前面對青少年成長,乃至全體人類的健康發展,人們開始思考另外一個重要的教育內容,那就是“食育”吃飯、攝取食物是人的本能,似乎吃是不學自通的本事。可是由于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吃飯已經不再只是填飽肚子那么簡單。因為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的生活方式疾病問題、飲食安全問題、食品傳統與文化的繼承問題、文化引起的農業貿易摩擦問題等等,都使得許多有識者對食育的必要性開始關注。有人說,食育的內核其實是教人要如何正確的吃飯。金華家庭食育師視頻課程食育(...
食育的基本內容是:以科學的營養知識,適合本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國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雖然為了國民飲食的健康,許多國家設立了營養制度,培養大批營養管理人才,普及營養知識,管理餐飲業的衛生營養,可是這并不能代替對每個人的“食育”教育。這就好比建立了運動場和運動設施,卻不能代替體育教育一樣。國際上已經有學者開始對食育的內容和實施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食育的基本概念。日本甚至對食育已經立法。簡單地說,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在沒有食育的概念以前,就一直存在著食育,那就是由每個人母親開始的飲食習慣的培養。母親做的飯菜,幾乎對每一個人都是終生偏好的口味,成為影響一生飲食習慣的餐飲內容。...
食育一詞來自日本,我們先來看一下家庭食育在日本食育體系中的位置。立法推進食育十五年來,日本「食育推進施策的具體措施」始終把家庭食育擺在一位,學校以及社會食育緊隨其后。我認為這種做法非常合理。如果沒有家庭食育的配合,食育推進基本計劃中的很多目標都無法實現: 1.降低國民的早餐欠食率: 多年前兒童空腹上學問題引起日本上下關注,在日本較新食育推進基本計劃中,目標之一是希望將不吃早餐兒童比例從4.4%降為0。也就是說,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為孩子提供早餐。同時也希望到2020年能將年輕人的早餐欠食率從24.7%降到15%以下。 2.為了改善和預防生活習慣病,增加實踐健康飲食生活國民的比例: 因膳食不均衡、...
食育并不是營養教育,但一定是技能教育: 日本的食物教育可以說是亞洲食物教育的一個表示,其本身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這樣的人類通識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協作、飲食習慣這樣具體的生活文化。可以說是全球食物教育中較具有鮮明特點的一支,且國家立法保證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到優越的食物教育。相比營養健康知識,對于烹飪技能的要求,也很重要。每一個涉及到兒童參與烹飪的計劃中,都有明確的提到對兒童學習這個課程,要達到的既定的技能目標。甚至在英國的校園菜園計劃中,整個計劃的目標中,有明確提到之所以認為食育重要的原因之一,即“食物教育教給我們的是人生中較重要的一個技能,其堪比語文數學”。這點可能與我們的傳統認知大相徑庭...
食育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新詞,大多理解為飲食或者營養。但實際上,這是對食育的誤解: 辨食力,即形成正確飲食觀念,培養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試想一下,如果去菜場,你會挑嗎?去超市,你會選嗎?現在想要做雞湯,你是在雞湯里面加黃芪、黨參還是桂皮?如果要吃一塊牛排,你選擇哪個部位呢?這些問題連接的并不只只是能量的供給,還有背后的很多知識。言食力,即學習多元飲食知識,提升孩子表達溝通能力。當我們遠離電子產品,專注在餐桌上跟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是不是也提升了孩子的表達溝通能力呢?創食力,即通過游戲,啟發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參加各種各樣的項目,但是在家這個場景里面,其實你也完全...
食育是怎么達到這些目的,我們從孩子需求的角度,來談談食育分別如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首先我們還是先講講營養,但我們關注的是孩子自己認識營養分類和攝入均衡。很多父母考慮自己并沒有很多方面的營養學知識,那么該如何讓孩子具備基本的分類和均衡的營養學常識呢?這里推薦一個日本幼兒園里常用的方法,把所有的食物,按照他們能提供的主要營養分成三個大類,分別是:紅色(蛋白質類-肉蛋豆制品等),可以變成血和肉;黃色(碳水化合物類-主食及淀粉等),可以變成熱量和體力;綠色(纖維素與維生素類-水果蔬菜等),調整身體平衡。并在墻上圈出一個區域,分成三部分并刷上對應的顏色,然后會制作很多食物的卡片。每天做菜使用了什么樣的...
食育,一方面能夠傳播有關吃的知識、培養國民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提高身體素質。據統計,我國7歲男女兒童的平均身高分別比日本同齡兒童矮0.6 cm和0.5 cm,15~18歲男女青少年分別平均比日本同齡者矮1.4 cm和0.6 cm,2012年中國居民慢性病死亡率為533/1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86.6%(參見程景民、鄭思思:日本《食育基本法》對我國的啟示)。另一方面,食育不只局限于“吃 ”,國家可以通過食育倡導國民培養對傳統飲食風俗的了解和喜愛,倡導勤儉節約的飲食美德,人們可以通過飲食文化的傳遞來促進彼此間的交流。食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南通食育師哪家靠譜食育應當是民眾的教育,...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這是一個基本點。有些專家認為,從兒童會說話和簡單交流起,就要有意識地灌輸所有飲食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強化教育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認識偏食的危害,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兒童接受“食育”后,能將健康的飲食習慣延續終生。在飲食中培養藝術想像力。兒童在進食時,往往只圖美味而不及其余家長和幼教人員則應在“食育”過程中,把桌上餐“藝術化”地做一一介紹。比如,一道加入了海帶的五香菜串兒,其海帶絲就像扎在姑娘頭上的黑絲帶等。兒童對此有興趣之后,對每一種飲食都會做極為豐富的藝術聯想。在飲食中培養其人生觀。在向兒童介紹各種食物的來源和制作時,便可結合介紹這些物...
【食育課程之蔓越莓小餅干】現在親子課到來的孩子們似乎是一次接觸面粉、黃油這樣的“生”食材。一歲多的幾個孩子普遍不敢下手,覺得那白白、油油的東西粘到手上就是“臟”。這讓已經習慣了每天帶著孩子們做各種勞作的老師感慨不已。孩子們對使用刮刀、勺子等工具的興趣遠遠大過于使用自己的雙手。而這豈不正是“工具主義”時代人類的普遍表現嗎?我們信賴外物大過于信任自己。當我們無所依傍的時候,我們的內在秩序也將坍塌。 好在孩子們天生就是自我教育者,他們通過觀察成人和其他孩子的行為迅速了解到“臟”這個概念有問題。進而愿意嘗試去戳一戳面粉團,抓一抓黃油,還情不自禁用嘴嘗試每一樣物質。(通常在場的家長都會阻止孩子,如果是日...
食育這一概念源自日本,后經過不斷發展完善而得以擴充和延伸。目前被大家廣為接受的食育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飲食教育,指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促進人們學習與飲食相關的知識,養成有關飲食的正確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實踐健康的飲食生活,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二是通過飲食開展教育,即借助與飲食相關的活動及實踐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教育,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強化家長食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飲食素養決定了孩子的飲食質量和飲食習慣。二是當前我國家長飲食素養缺乏的現象普遍存在。作為帶領孩子接觸食物的一人,家長的飲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飲食習慣。食育對于我國國民來說還是一個新...
食育應該從嬰幼兒開始,甚至包括教育未來的母親懂得正確的孕期營養和育兒知識。從兒童會說話和能夠進行簡單的交流開始,就要有意識地灌輸食物的來源、制作、營養價值,以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在連續不斷的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使兒童認識偏食的危害,讓他們重視食物、珍惜食物、養成健康的飲食和進餐習慣,并自覺做到膳食平衡,認識提供生命營養的重要性和正確的營養知識,把健康科學的飲食方式變成自己的終身習慣。兒童時期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正確的飲食方法,對孩子健康成長至關重要,這不只關系著孩子的身體健康,更關系著他們的人格與個性的形成。注重階段性考核評估,確保食育工作的有效性。青島食育師多少錢一節課食育乃教育之本。圍繞...
食育,包括食物知識的認知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食育是民眾的教育,較有效的食育應該從兒童開始。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通過許多吃的實踐,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展開“食育”活動,日本是踐行食育較早的國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并制定了“食育計劃”推廣全國。美國針對兒童肥胖問題提出的“從農場到學校”活動,英國的“食品兩星期”活動,德國的“公共廚房”,丹麥的烹飪課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的“食育”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借鑒國外的“食育”經驗,家、學校、家庭、企業等多方力量,改善我國國民的營養健康問題。 食...
我們發現食育是改變食物消費習慣的有效方式。我們倡導的食育,不是簡單說教,而是一個集豐富的知識、技能、觀念培養于一體的完整體系,其較大特點是通過多種形式、寓教于樂的活動,使得人與食物之間建立情感聯系,從而延伸至提供食物的大自然,生產食物的人,逐步建立正確的食物消費觀,珍惜食物、熱愛大自然,感恩提供食物的人。食育面向各年齡段和不同人群,尤其對于行為和習慣養成的兒童青少年群體,是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延伸。開展以學校為基礎的食育行動,是實現傳承中華民族良好飲食文化、滿足兒童身心健康與多方面發展目標的重要基礎。食育承載著促進民眾健康的時代使命。連云港家庭食育師視頻課程食育教育的內核就是寓教于樂雖然很多“...
食育過程中培養的這些素質:發現和感受的能力、審美力、專注力、自控力,都是為孩子未來的生活和事業成功儲備的重要能力。這就是我們說的食育是以食啟智,以食育人。所以,我強烈地認同:食育應該是德智體美之外的一項重要教育。食育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受益終生的教育。我發現,食育教育確實啟發了孩子很多的能力和智慧,我也相信,擁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的孩子一定可以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和工作。食育,即關于食物的教育,關于吃的教育。即從幼兒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延伸到飲食文化的傳承,勞動觀念和節約意識的啟蒙,對食物和自然的探索興趣與感恩之心,同時也包含了均衡、協作、禮儀、飲食習慣這些具體的生活文化,從而達到...
食育對于我國國民來講還是一個新興的知識領域。目前學校食育尚未普及,許多教師都不是十分了解食育概念及內容,更何況是缺乏教育背景的家長。由此可見,家長食育相關知識的匱乏不只影響了學校食育的推廣,更加阻礙了家校合作。結合我國家長食育的現狀,借鑒美日兩國的成功經驗,對于提高青少年兒童的營養健康狀況有重大作用。一是要注重頂層設計及規劃,從國家層面出臺具體的實施綱要及指導意見,強調形成食育氛圍的重要性。2014年辦公廳印發《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要求將食物與營養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加強對教師與家長的營養教育,強化對學生食堂與營養配餐單位的指導,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鑒于我...
食育對于很多人來說是個新詞,大多理解為飲食或者營養。但實際上,這是對食育的誤解: 辨食力,即形成正確飲食觀念,培養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試想一下,如果去菜場,你會挑嗎?去超市,你會選嗎?現在想要做雞湯,你是在雞湯里面加黃芪、黨參還是桂皮?如果要吃一塊牛排,你選擇哪個部位呢?這些問題連接的并不只只是能量的供給,還有背后的很多知識。言食力,即學習多元飲食知識,提升孩子表達溝通能力。當我們遠離電子產品,專注在餐桌上跟孩子一起討論的時候,是不是也提升了孩子的表達溝通能力呢?創食力,即通過游戲,啟發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我們送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課,參加各種各樣的項目,但是在家這個場景里面,其實你也完全...
食育,包括食物知識的認知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食育是民眾的教育,較有效的食育應該從兒童開始。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通過許多吃的實踐,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展開“食育”活動,日本是踐行食育較早的國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并制定了“食育計劃”推廣全國。美國針對兒童肥胖問題提出的“從農場到學校”活動,英國的“食品兩星期”活動,德國的“公共廚房”,丹麥的烹飪課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的“食育”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借鑒國外的“食育”經驗,家、學校、家庭、企業等多方力量,改善我國國民的營養健康問題。 食...
食育這一概念源自日本,后經過不斷發展完善而得以擴充和延伸。目前被大家廣為接受的食育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飲食教育,指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促進人們學習與飲食相關的知識,養成有關飲食的正確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實踐健康的飲食生活,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二是通過飲食開展教育,即借助與飲食相關的活動及實踐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教育,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強化家長食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飲食素養決定了孩子的飲食質量和飲食習慣。二是當前我國家長飲食素養缺乏的現象普遍存在。作為帶領孩子接觸食物的一人,家長的飲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飲食習慣。食育承載著促進民眾健康的時代使...
現在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社會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我們總提到的科技、經濟、等領域,在飲食方面,人類的飲食結構也與過去大相徑庭。過去,當人們還處在“饑餓時代”時,吃飽是對攝食的指定指標,而進入“溫飽時代“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要求,那就是要“吃好”。根據近年全國營養調查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血壓高、血脂高、糖尿病等一系列病癥的患病率也大幅度上升。換言之,飲食已不再是簡單的本能,而是可以影響人們健康乃至生活質量的一大要素。 而食育,就是專門針對不良飲食習慣和錯誤飲食觀念對人們健康帶來的危害而提出的。隨著食品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深入,廣告等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是還...
食育應當是民眾的教育,但有效的食育應該從兒童,甚至從嬰幼兒開始。自2005年4月起,日本全國中小學開始實施營養教員制度。食育已經被提升到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重要地位?食育不只只是通常所說的營養知識普及,而是通過許多吃的實踐,使每個人形成對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們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有益的食譜和攝食方式,變成自己的嗜好習慣,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許多人雖然有正確的營養知識,但往往卻不住偏食、飽食的誘惑,結果并沒有避開生活方式病的危害。這和抽煙嗜好一樣,一旦養成了嗜煙的習慣,即使明白吸煙的危害,也很難戒掉惡習。和德育一樣,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食育必...
食育中也蘊含著美育,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感受自然之美,在種植和采摘活動中感受食物之美,在食物的制作過程中展現烹任之美,在食育故事的創作中展現繪畫之美。豐富多彩的食育環境和活動架起了兒童認識世界的橋梁。在參與食物種植中積累了大量關于種植的關鍵經驗;在食物的制作中既鍛煉了精細動作的發展,也獲得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經驗;在食育兒歌、食育故事的學習和創作中提高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在餐桌文化和餐桌禮儀的學習中積累了社會經,驗食育不只只是”吃”的教育,而且還蘊含著青少年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它是青少年一生健康發展和幸福生活的基礎。從學生內核素養發展而言,食育也包含了內核素養的方方面面。食育,對于孩子極其珍貴和重要...
“食育”既是一種飲食、營養教育又是融合藝術、傳統文化、禮儀、德育的一項教育。在兒童時期,對兒童進行食育教育,對孩童的身心成長以及人格的形成都有著很大的影響。食育課圍繞食禮、食安、食源、時節四部曲為主題,通過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發散思維的感官體驗以及單獨自主的動手實操環節來解析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二十四節氣及傳統民俗文化和提高小朋友們的飲食安全意識。孩子們可以通過制作食物的過程,既鍛煉單獨動手能力,建立與大自然的親密聯系,提高生活技能,又能增進親子關系,同時了解到正確的營養知識和樹立健康的飲食觀。在過去5年多的時間中,我們總結了食育教育的5種模型,也就是說在孩子的食育過程中,要注意這5種能力的培養...
食育一詞來自日本,我們先來看一下家庭食育在日本食育體系中的位置。立法推進食育十五年來,日本「食育推進施策的具體措施」始終把家庭食育擺在一位,學校以及社會食育緊隨其后。我認為這種做法非常合理。如果沒有家庭食育的配合,食育推進基本計劃中的很多目標都無法實現: 1.降低國民的早餐欠食率: 多年前兒童空腹上學問題引起日本上下關注,在日本較新食育推進基本計劃中,目標之一是希望將不吃早餐兒童比例從4.4%降為0。也就是說,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為孩子提供早餐。同時也希望到2020年能將年輕人的早餐欠食率從24.7%降到15%以下。 2.為了改善和預防生活習慣病,增加實踐健康飲食生活國民的比例: 因膳食不均衡、...
食育課程帶給我們的思考: 通過講述我們能真切的感覺到我們孩子是多么喜歡自己去做食物,自己去實物認知學習東西,對于自己做成的美味的食物是多么自豪!不但豐富了孩子的課堂,并且同時鍛煉孩子的動手動腦及思維能力,增加了孩子視覺觸覺等方便的感知,增強了孩子對食物種類的認識,更是增強了孩子對食物的原始印象,讓孩子在快樂不知不覺中學習成長,同時也增加了孩子學習中的自信心。參與了,體驗了,還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勞動的艱辛,才能感受到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關懷,這就是食育的魅力!據了解, 周一至周五大部分老師和學生每天吃飯都是隨便打發。甚至很多孩子,可能一學期下來就沒吃過早餐,全是以“垃圾食品”代替。當然作為老師的我們...
食育這一概念源自日本,后經過不斷發展完善而得以擴充和延伸。目前被大家廣為接受的食育概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飲食教育,指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促進人們學習與飲食相關的知識,養成有關飲食的正確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實踐健康的飲食生活,從而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二是通過飲食開展教育,即借助與飲食相關的活動及實踐進行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教育,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強化家長食育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家長的飲食素養決定了孩子的飲食質量和飲食習慣。二是當前我國家長飲食素養缺乏的現象普遍存在。作為帶領孩子接觸食物的一人,家長的飲食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飲食習慣。食育對于我國國民來說還是一個新...
食育有兩層涵義,一層是食物教育,這是較基本的一層。比如我們都知道的,“食物從哪里來?”“食物中蘊含哪些營養元素?”等等。我們所說的營養教育有一部分也存在在這一層里,這一層更像是一種知識的傳授。但是,說到營養,我們不得不說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養生。這個時候我們會討論“怎么從吃中獲得健康和美麗”“什么食物健脾養胃”等。這些在知識之外又加了一些健康的觀念進去,而這一部分就進入到了食育的第二層——通過食物進行教育。我們通過食物可以教孩子要注意營養,也可以教孩子如何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各個菜系讓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也可以通過吃飯讓孩子懂得分享的快樂。我們可以教孩子自己種菜、摘果子,...
食育中也蘊含著美育,在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中感受自然之美,在種植和采摘活動中感受食物之美,在食物的制作過程中展現烹任之美,在食育故事的創作中展現繪畫之美。豐富多彩的食育環境和活動架起了兒童認識世界的橋梁。在參與食物種植中積累了大量關于種植的關鍵經驗;在食物的制作中既鍛煉了精細動作的發展,也獲得了生活自理能力的經驗;在食育兒歌、食育故事的學習和創作中提高了自身的表達能力,在餐桌文化和餐桌禮儀的學習中積累了社會經,驗食育不只只是”吃”的教育,而且還蘊含著青少年對生活經驗的積累,它是青少年一生健康發展和幸福生活的基礎。從學生內核素養發展而言,食育也包含了內核素養的方方面面。你想學習如何把食育浸入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