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數字化,有三點需要指出:
深度融合。數字化的目標是實現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兩化深度融合,在未來的能源系統中,數字技術或者數字化子系統是能源系統不可分割的一個天然組成部分,就像如今的電力電子和自控系統是電力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樣。
數字化與信息化的關系。有些觀點把數字化與信息化對立起來,或者并列起來,認為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系統,這樣的認識是不正確的。數字技術繼承和發展了信息技術,從本質來講,它是信息技術在新時代的一種表現形式。
數據是資產。數字化時代,數據是數字化系統的源頭,也是數字化系統的結果,只要抓住了數據,無論技術如何變化,供應商如何更替,企業都不會受到根本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數據也將成為企業的資產。 能源需求側管理推動實現四大直接目標,即降低用能成本、保障用能安全、推動綠色用能、優化用能體驗。數據化采集系統
在“雙碳”目標下,能源需求側管理要從技術和機制兩方面綜合發力,引導促進全社會提升綠色能源消費,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在技術方面,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有利于促進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消納的能源基礎設施。同時,大力發展信息通信技術、智能控制技術、負荷聚合技術等需求響應技術,靈活實施削峰填谷,協助平抑綠色能源出力的波動性,重點加強填谷響應以促進綠色能源消納,從需求側加強綠色能源特別是綠色電力消費與生產協調互動。在機制方面,積極構建促進綠色能源消費的市場體系和長效機制。積極推動以風、光為**的綠色能源交易試點,市場化匹配綠色能源消費意愿;建立健全體現綠色屬性和環境價值的相關機制,建立綠色能源認證體系,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加強電力綠色運行調節,將需求響應統籌納入電力運行調度。從需求側引導促進全社會提高綠色能源消費比重,支撐綠色能源有效利用水平,與供給側大力發展風、光等綠色能源,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相協同,促進能源系統的綠色低碳轉型。需求數據采集公司能源需求側管理促進現代能源體系建設的邏輯機理.
近年來,與能源需求側管理相關的政策和實踐都在積極推進,所涉及的工作內容也不斷豐富。例如:能源消費結構調整,通過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提升電氣化水平,推進能源低碳轉型;節能減排工作,多措并舉深入挖掘節能潛力,強化重點領域節能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序用能通過在用能高峰時段實施錯峰用電、用氣等措施,從消費側保障供需平衡和系統安全。能源需求側管理的概念內涵能源需求側管理是對終端用能的綜合管理,也是能源需求側共同參與的管理,是***推進能源消費方式變革的重要手段。
應該考慮在用能側發展電氣化,逐步實現在交通、餐飲、家庭等領域的電能替代。當然,電能替代應該與生產側的非化石能源替代步調保持一致,在能源生產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用能側的電能替代不能真正起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再來看節能。限于我國的資源稟賦現狀,無論是降低火電比重,還是提高生態碳匯能力,在現實經濟環境下都難度較大,因此通過采取節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降低能耗強度,從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就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另一個關鍵。工業大數據是未來工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發揮優勢的關鍵。
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為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引導企業重點圍繞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安全三大體系構建,開展新模式應用和企業上云,實現兩化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快工業互聯網相關領域項目建設,特制定本導向目錄。支持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
支持工業企業內部網絡改造提升。支持企業科學部署和應用5G、無線Wifi、千兆光纖網絡,擴大網絡覆蓋范圍,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基于IPv6(互聯網協議第6版)的改造升級。支持企業采用工業以太網、工業無源光網絡(PON)、工業無線、時間敏感網絡(TSN)、邊緣計算等新型網絡技術,建設連接生產裝備、儀表儀器、傳感器、控制系統、管理系統等要素的企業網絡。 能源需求側管理是對全社會用能的綜合性管理活動,在新的能源發展形勢和要求下,具有重要意義。數據采集情況采購
能源需求側管理的簡要沿革.數據化采集系統
我國供熱系統情況復雜,對熱量表的要求也很高。用戶供熱**常用的載熱工質有熱水和蒸汽,熱費的結算卻有很大差別,熱水按熱量表計量,常見的有計量機械式流量表、電磁式和超聲波流量;而蒸汽長期以來卻用質量計量,而后發展出現蒸汽計量。
冷凍水冷量計量就其方法來說,同熱水的熱量計量是一樣的,所供冷量可以看作是負的熱量。只是由于流體溫度低,導致具體做法上出現一些差異。一些城市已經在施行冷計量,比如一些供冷期更長的南端。 數據化采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