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菌劑混劑和殺菌劑混用到底是什么?混合使用是由農藥使用者根據需要將農藥混合使用。混劑則是預先加工好的商品化制劑,用戶買到了混劑后已不能改變其中的農藥有效成分組成,因此,不管需要不需要,買來的混配制劑中的各種成分都只能一次性地全部噴出,一些原本并不需要的農藥也都噴到作物上,可能會造成浪費,也會增加對環境保護的壓力。農民在選用農藥混劑產品時要查明其配方組成,避免造成浪費。殺菌劑之間能否混用及殺菌劑與其他藥劑能否混用取決于藥劑作用機理、內吸傳導性、防治對象互補性的,藥劑混合后有無拮抗作用,混劑儲存過程中及配制的藥液理化性能是否穩定,對非靶標生物是否安全等。殺菌劑是農藥里的一個大類。太原油田用廣譜性殺菌劑
殺菌劑——氯溴異氰尿酸:氯溴異氰尿酸被普遍用于自來水公司、游泳池、醫療場所等使用的氧化性消毒劑,農業上多使用50%氯溴異氰尿酸,它是一種廣譜、高效、無害及與環境相容的農藥,兼有內吸和保護雙重作用。氯溴異氰尿酸噴施于作物表面能慢慢地釋放溴酸(HOBr)和次氯酸(HOCL),次溴酸比次氯酸活性高4倍,有強烈的殺滅細菌的能力。通過內吸傳導釋放次溴酸后的母體形成三嗪二酮(DH)和均三嗪(AdHL),具有強烈的殺病菌作用。不只有強烈的預防和殺滅細菌及病菌能力,而且有促進作物營養生長等作用。太原油田用廣譜性殺菌劑廣譜殺菌劑是指一類具有廣譜殺菌活性的物質。
殺菌劑的使用是需要注意量的,殺菌劑的用藥質量包括用藥數量、用藥次數和噴藥質量。用藥數量要適宜,用藥過多會增加成本和造成藥害,過少又達不到防治效果,因此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增減。用藥次數可視藥劑殘效期和天氣情況而定,一般每隔10-15天噴施一次,共噴2-3次。如施藥后遇雨,則需補噴。提高用藥質量的方法有噴藥時霧點均勻細密,噴遍植株莖干和葉片。殺菌劑造成藥害的原因有很多,藥劑本身、作物敏感度不同、作物的成長階段和氣候條件都會對其造成影響。一般來說,水溶性較強的藥物、作物在幼苗期和孕穗開花階段,高溫干旱、霧重高濕等情況下產生藥害的機率較大,因此,需要謹慎處理。
對油田危害比較大的細菌有硫酸鹽還原菌、鐵細菌和腐生菌,因此,選擇環保殺菌劑要針對這些細菌入手。硫酸鹽還原菌是厭氧菌,可氧化含碳有機化合物或氫、還原硫酸鹽產生H2S。它生存的pH范圍很寬,可在5.5~9.0之間,油田一般存在的硫酸鹽還原菌是去磺孤菌屬,主要是成群或成菌落附著在管壁上,它的主要危害是對金屬表面的去極化作用;由于其氫化酶的作用,將硫酸鹽還原成硫化物和初生態氧[O],而[O]與[H]去極化生成H2O,靠它的去極化作用加速對管道和設備的腐蝕,腐蝕產物FeS又可以堵塞管道和注水井。由于硫酸鹽還原菌的危害比較大,幾乎從各個方面妨礙采油,所以,近年人們很重視對它的研究,如發現硫酸鹽還原菌的新菌株、其氧化含碳有機物的范圍等。殺菌劑的使用方法有多種,每種使用方法都是根據病害發生的規律設計的。
保護性殺菌劑在植物體外或體表直接與病原菌接觸,殺死或抵御病原菌,使之無法進入植物,從而保護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類殺菌劑稱為保護性殺菌劑,其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藥劑噴灑后與病原菌接觸直接殺死病原菌,即“接觸性殺菌作用”;另一種是把藥劑噴灑在植物體表面上,當病原菌落在植物體上接觸到藥劑而被毒殺,稱為“殘效性殺菌作用”。不同的殺菌劑的作用方式也不同。在病菌侵染前施于植物表面起預防保護作用的,稱為保護性殺菌劑即保護劑;在施藥部位能消滅已侵染病菌的,稱為鏟除性殺菌劑;能被植物吸收并在體內傳導至病菌侵染的部位而消滅病菌的,稱為內吸性殺菌劑,許多鏟除劑也是內吸劑,兩者大多有化學治理作用。殺菌劑的使用需要掌握使用的次數。太原油田用廣譜性殺菌劑
保護性殺菌劑的其作用機理是抵御菌體內酸的氧化。太原油田用廣譜性殺菌劑
提高殺菌劑效果的方法:合理配置濃度:無論是水劑還是可濕性粉劑藥物,在噴霧前都需要對水稀釋。不同的殺菌劑使用濃度都有要求,因此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配比,合理的配置濃度更有利于殺菌劑發揮效用。如果隨意配比,濃度過高會對作物造成藥害;濃度過低達不到防治要求。適宜噴施時間:噴施殺菌劑的時間與防治效果有直接關系,噴施過早會造成藥劑浪費,且降低防治效果;過遲病原物已經對作物造成危害。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病害發生的規律、預測預報以及具體情況,及時用藥。一般來說,殺菌劑的用藥時間可選擇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太原油田用廣譜性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