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組化實驗設計中,對照組選擇對確保結果特異性和有效性至關重要。關鍵對照類型包括:1、空白對照:用PBS替代一抗,檢驗二抗非特異性結合及背景染色。2、陰性組織對照:選不表達目標抗原組織,確認抗體特異性,防假陽性。3、陽性組織對照:用已知陽性樣本驗證實驗敏感性及染色條件。4、同型對照:用非目標抗原的相同物種抗體,檢測二抗非特異性。5、阻斷與預吸附對照:預飽和一抗以驗證染色特異性。6、序列特異性抗體對照:多克隆抗體實驗中,用單克隆抗體增強特異性驗證。7、實驗條件對照:調整修復條件等,優化實驗參數。免疫組化的結果判讀需要注意那些細節?惠州病理切片免疫組化原理
免疫組化7項檢查的具體內容因實驗室和診斷需求而異,但通常涵蓋以下方面:1、ER和PR:診斷的關鍵標志物,陽性通常表明患者可能受益于內分泌醫療。2、HER-2(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重要標志物,陽性者可能需要靶向醫療。3、Ki-67:用于評估多種Tumor的增殖活性,數值越高,Tumor復發、轉移的可能性越大。4、P53:抑Ca基因,突變與多種Tumor的發生、發展有關。5、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在Tumor中表達,過表達或突變與Tumor惡性程度和耐藥性相關。6、CK(細胞角蛋白):標記不同的上皮細胞類型,用于確定Tumor的組織來源。7、其他特定Tumor標志物:根據具體Tumor類型和診斷需求而定,如針對特定類型的Tumor標志物。佛山病理切片免疫組化分析免疫組化可分析細胞內蛋白的表達水平。
在免疫組化實驗中,確保樣本的完整性和抗原的保存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以下是一些關鍵步驟和注意事項:1、樣本準備:獲取細胞或組織樣本后,應盡快進行處理,避免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導致樣本干燥或污染。對于組織樣本,切割時應盡量保持平整,避免過度擠壓或損傷組織。2、保存方法:細胞或組織樣本應保存在適當的液體中,如福爾馬林或液氮,以保持樣本的完整性和保存時間。對于需要長期保存的樣本,可以考慮使用真空干燥法。3、切片技術:使用冰凍切片或石蠟包埋切片時,應確保切片過程平穩,避免過度牽拉或撕裂組織。切片厚度應根據實驗需求進行調整,一般設置在3-5μm之間,以保證樣本的完整性和抗原的暴露。4、抗原保存:抗原應保存在低溫條件下,如-20℃或-80℃的冰箱中,以減緩其降解速度。避免反復凍融,以免影響抗原的穩定性和活性。5、實驗條件控制:在實驗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溫度、濕度、pH值等條件,以確保樣本和抗原的穩定性。使用高質量的試劑和耗材,以減少實驗誤差和樣本損失。
進行多重免疫組化時,為了確保結果準確需避免抗體交叉反應,策略如下:1、選用高特異性抗體,查驗證明資料。2、使用不同物種一抗,配對特異性二抗減風險。3、優化抗體濃度和孵育條件,避免非特異性結合。4、利用TSA等技術,清洗步驟中減少交叉反應。5、挑選光譜分離的熒光染料,防信號干擾。6、強化洗滌步驟,去除非結合抗體。7、應用阻斷劑預防非特異性結合。8、設立陰/陽性對照,驗證特異性。9、有序進行染色,必要時淬滅前一信號。免疫組化結合圖像分析軟件,量化數據處理,科學評估結果。
免疫組化技術,是應用免疫學基本原理—抗原抗體反應,即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原理,通過化學反應使標記抗體的顯色劑(熒光素、酶、金屬離子、同位素)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抗原(多肽和蛋白質),對其進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稱為免疫組織化學技術(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細胞化學技術(immunocytochemistry),是研究蛋白質在組織細胞中分布、功能狀態及動態變化的強有力工具。免疫組化技術具有高靈敏度、高選擇性和無放射性污染的特點,其結果容易數字化和圖像處理,是一種實用性和準確性高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臨床醫學研究中,免疫組化被廣泛應用于Ca組織結構及特異性結構物的鑒定,幫助醫生確定病變的類型、分級和分期,進一步指導臨床醫療和預后判斷。通過免疫組化可檢測特定蛋白的表達情況。湛江組織芯片免疫組化原理
免疫組化能輔助病理分析,有效判別病變性質。惠州病理切片免疫組化原理
邊緣效應在免疫組化實驗中表現為組織或細胞邊緣與中心區域在染色和標記上的差異,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其主要原因是組織邊緣與玻片粘附不牢和試劑未充分覆蓋,為避免邊緣效應,可采取以下措施:1、使用APES或多聚賴氨酸處理玻片,增強組織與玻片的粘附性。2、切片應盡量薄(不超過4微米),減少組織脫落。3、避免使用壞死較多的組織,減少損傷。4、滴加試劑時確保充分覆蓋組織,超出邊緣2mm,避免邊緣干燥。5、使用組化筆畫圈,將組織圈在中心,距邊緣3-4mm,避免油劑干擾。6、調整顯微鏡成像參數,確保中心和邊緣信號平衡。使用數字成像系統時,可進行后處理,如修剪邊緣或調整亮度和對比度。惠州病理切片免疫組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