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監測過程持續至工程結束或當年雨季結束后三個月無明顯位移即可結束。在此期間的監測頻率按下表控制。邊坡監測頻率表時間施工期間施工完成旱季和少雨季節2~3次/30天1~2次/30天雨季4次/周1次/周暴雨期和雨后數天內1次/天1次/2天(2)、人工巡視和裂縫觀測①、量測目的人工巡視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項目部派專人堅持每天進行巡視,當坡體表面發現裂縫時及時報給監理工程師,在監理工程師指導下,在裂縫處埋設裂縫觀測裝置,通過觀測裂縫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規律來分析坡體的變形情況和破壞趨勢。②、裂縫監測點設置在人工巡視發現裂縫的位置埋設裂縫監測點,裂縫一般產生在邊坡平臺和邊坡體邊緣,部分分布在邊坡體上結構層。如果邊坡在開挖過程中坡面沒有出現裂縫,則此類測點無需布置。③、裂縫監測由于一般的裂縫變形是微小而且蠕變的,本工程項目部選擇游標卡尺對邊坡的變形裂縫進行監測。在滑坡防治工程中,地質勘察、監測是主要的工作它是通過地質調查觀測、地質鉆探、水觀測等調查和勘探手段.西秀區隧道滑坡數據采集預警儀
很大程度保障了測量人員的安全,尤其是針對危險邊坡的數據采集工作。●專業配套軟件中的巖土模塊工作流程簡單直觀,地質學家和巖土工程師可根據需要對地質數據進行結構和表面分析。●強大的數據庫存儲能力,長久儲存大量原始點數據,同時保留有價值成果信息,便于后期對邊坡數據及成果的快速調用。●I-site8820超遠距離三維激光掃描儀內部集成7000萬像素相機,能同步采集邊坡真實影像。照片可直接貼合于激光點云數據上。●成果可直接用于識別地質結構,展示真實的邊坡現狀圖。●準確分析監測區域發生移動的距離,制定邊坡維護方案。●通過邊坡分析數據,輔助礦山采礦工程師制定更高產能、更為經濟的開采計劃。●易于使用:硬件設備操作簡單,整套工作流程清晰直觀●數據準確:毫米級測量精度,準確監控和分析表面變化●比較分析:調用兩組以上不同時間邊坡數據,自動分析比較高亮區域和位移速度●安全性高:保障測量人員工作安全的同時,有效識別邊坡地質結構弱點和移動發展趨勢●風險管理:通過設置邊坡移動距離和速度,系統自動分析并發出警報。正安比較好的滑坡數據采集預警儀值班人員直觀的監測現場情況,當數據出現異常時,報警系統能夠迅速進行預警。
附圖標記說明:牽拉機構1,***錨桿1-1,第二錨桿1-2,**度鋼絲拉繩1-3,隔熱圈層1-3a,彎曲段1-3b,硬質金屬桿1-4,位移傳感器1-5,引導件1-6,支撐桿1-6a,引導套1-6b,自潤滑軸承套1a-6b,滑輪1-7,第三錨桿1-8,支塊1-9,通道孔1-9a,螺紋桿1-9b,緊固螺母1-10,穩定山體2,滑坡體3。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參照附圖:這種新型山體滑坡監測警報裝置,包括一組牽拉機構1,牽拉機構1包括固定在滑坡體上的***錨桿1-1,***錨桿1-1的側部設有固定在穩定山體上的第二錨桿1-2,***錨桿1-1與第二錨桿1-2之間連接有**度鋼絲拉繩1-3,**度鋼絲拉繩1-3的外表面上套接有一層隔熱圈層1-3a,**度鋼絲拉繩1-3上設有彎曲段1-3b,彎曲段1-3b的兩端都設有固定在**度鋼絲拉繩1-3上并硬質金屬桿1-4,兩硬質金屬桿1-4之間設有位移傳感器1-5,位移傳感器1-5的一端固定在一側的硬質金屬桿1-4上,位移傳感器1-5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側的硬質金屬桿1-4上,各牽拉機構1沿著滑坡體頂端呈扇形間隔分布。**度鋼絲拉繩1-3的側部設有一組引導件1-6,引導件1-6包括固定在穩定山體上的支撐桿1-6a,支撐桿1-6a上固定有帶套孔的引導套1-6b,**度鋼絲拉繩1-3套接在引導套1-6b處。
結合巖土力學知識選定多個監測點;2.在每個選定位置鉆孔的孔底和孔口錨固一根或者多根鋼絞線,形成一個覆蓋***的監測網絡;3.當孔底處的巖石應力改變時,鋼絞線的受力必然會改變;4.多功能傳感器會將鋼絞線受力數據上傳到監測中心,達到警戒值時主動預警。振動監測為爆破振動監測。礦山爆破會改變巖體應力,可能會造成垮塌。通過振動監測巖體的受力情況。運用微震(聲發射)監測可監測巖體穩定性。在巖體結構在破壞之前,必然持續一段時間以聲的形式釋放積蓄的能量。這種能量釋放的強度,隨著結構臨近失穩而變化。每一個聲發射與微震都包含著巖體內部狀態變化的豐富信息,對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分析,可作為評價巖體穩定性的依據。因此,可以利用巖體聲發射與微震的這一特點對巖體的穩定性進行監測,從而預測巖體塌方、冒頂、片幫、滑坡和巖爆等地壓現象。水文監測包括降雨監測、地表水監測和地下水監測。長時間降雨等自然因素會加大滑坡發生可能性,如尾礦壩,會因為庫水位超過安全線發生潰壩事故,因此需要對水文進行監測。邊坡監測安全等級礦山采場和排土場安全等級一般分為三級,對于不同等級的邊坡監測要求不一樣,采用不同的監測措施。如果能對不同坡面滑坡時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將對日后的準確預報提供科學依據。
評估開挖施工對邊坡自身穩定性和周圍建構筑物的影響情況,提供預警信息;(2)、通過動態監測,依據實際情況進行工序和工藝的調整,以便采取更為合理、有效的支護措施,及時指導施工,優化施工方案。避免邊坡工程事故的發生,確保施工安全、快捷地進行;(3)、通過動態監測,掌握控制邊坡的穩定性個中參數和因數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斷變化的過程,為動態化設計,變更設計方案提供依據;(4)、通過對張拉過程中以及施工期監測,為高邊坡科研提供原始觀測數據,從而分析預應力在張拉過程中以及后期的變化規律,了解預應力隨時間的長期變化情況,解釋其長期變化規律、影響因素;(5)、評價安全穩定性;(6)、積累量測數據,總結經驗。為節省工程投資,提高施工水平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保證。2、監測工作內容監測主要內容包括地面位移監測、深層位移(測斜)監測及人工巡視監測。工程承包人根據設計要求進行地表位移監測,具體如下:序號量測項目量測儀器主要工作內容1地面位移檢測全站儀1臺分析坡面幾何外觀的變化情況2人工巡視及裂縫觀測游標卡尺坡體的變形情況和破壞趨勢3、監控量測方法(1)、坡面外觀觀測①、量測目的在平臺上設置坡面變形觀測點,利用全站儀進行觀測。通過太陽能供電系統實現24小時不間斷供電,通過無線遠程通信技術實現實時對山體微小異動的監測.普定滑坡數據采集預警儀設計
據調查表明:全國每年新發生的地災中,80%都發生在已圈定的隱患點范圍之外。西秀區隧道滑坡數據采集預警儀
北斗可以構建高精度、高可靠、高安全的新一代信息時空技術體系,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都離不開北斗,也離不開5G。兩者在融合的同時,也將相互賦能。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曾在報告中指出,5G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其“極高速率、極大容量、極低時延”的特征,可為滿足未來虛擬現實、智能制造、自動駕駛等應用需求提供基礎支撐。但要實現這些應用,單憑5G顯然孤掌難鳴。劉經南表示,解決問題需要新的基礎設施,這就是北斗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北斗系統能實現全球時間的精確同步,可以在廣域甚至全球范圍內,通過5G將導航、定位、授時這些自然界的生物智能賦給機器和網絡環境。北斗與5G相互賦能、彼此增強,可以產生感知、學習、認知、決策、調控五大能力,讓廣域或全球性分布的物理設備,能在感知的基礎上具有計算、通信、遠程協同、精細控制和自治等功能。給生活帶來更多可能5G與北斗深度融合將實現什么樣的應用?前文所述邊坡監測系統,依托5G物聯網技術,將大量用于探測地質松動、細小位移的監測傳感器接入監測網,實現邊坡滑坡地質災害的智能分析、預警;同時將5G與北斗技術融合,實現優于1毫米的高精度定位。西秀區隧道滑坡數據采集預警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