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泌到細胞外環境中分別稱為外泌體和微泡的細胞外膜泡是內源性和質膜起源的不同類型的膜囊泡。這些細胞外囊泡(EVs)表示了細胞間通訊的一個重要模式,作為膜和細胞溶質蛋白、脂質和RNA細胞之間傳遞的載體。然而,我們對于EV形成的分子機制知識的缺乏以及缺乏干擾貨物包裝或囊泡釋放的方法仍然妨礙了其在體內生理相關性的探索。這篇綜述專注于EV的特性和目前提出的形成、定位和功能的機制。該綜述描述了將外泌體定義為特定的分泌囊泡群體的物理性質,總結了其生物學效應,特別是免疫系統,討論了分泌囊泡可能作為細胞間信使的潛在作用。神經細胞來源的外泌體含有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的分子。外泌體的分離
外泌體基礎醫學和臨床應用的探索和深入研究對如何準確及高純度提取外泌體,并完整保存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外泌體可通過差速超速離心在不同離心力下沉淀樣品中不同的雜質組分,并在100000×g~200000×g的轉速下獲取較純的外泌體。差速超速離心技術被認為是外泌體分離的“金標準”,也是目前常用的外泌體分離和濃縮方法。該方法可通過結合0.22μm或0.45μm孔徑濾膜進行超濾來提高產物純度減少外泌體的聚集,其分離效率容易受到加速度、轉子類型、旋轉半徑、沉降路徑長度以及樣品黏度等多種因素影響。提取試劑盒廠家外泌體研究相對困難,需要盡快開發操作簡單、可提取高純度外泌體的技術。
肺病細胞來源外泌體(LCC-exosome)可以通過刺激種瘤血管的形成來促進種瘤的生長。據相關報道稱,LCC-exosome中的miR-210可以通過調節基質細胞中酪氨酸受體激酶A3的含量,促進種瘤血管的生成;而LCC-exosome中的miR-23a則可以通過開啟脯氨酰羥化酶及壓制緊密結合蛋白ZO-1來促進肺病的生血管作用。此外,有研究發現,外泌體中的內容物可以觸發上皮-間質轉化(EMT)。晚期肺病患者血清中外泌體波形蛋白表達增加,促使人正常支氣管上皮細胞出現EMT,從而使肺支氣管正常上皮細胞出現增殖,遷移能力。科學家也嘗試利用外泌體的壓制發病機制功能。
外泌體(Exosome)介導瘤細胞的增殖過程。瘤細胞通過與自身微環境的信息交流促進瘤細胞的增殖,而外泌體(Exosome)可以充當這種信息載體。當細胞中出現基因突變時,外泌體(Exosome)會通過膜融合把這種突變信息傳遞至其他的正常細胞,從而導致原病基因的喚醒、抗凋亡基因的表達,使瘤細胞獲得增殖特性。瘤細胞來源的外泌體(Exosome)還可以通過直接抑制免疫細胞,促進瘤細胞逃避免疫監視,為瘤細胞在體內生長創造條件。然而,雖然當前外泌體生物學仍然不成熟,但越來越多的興趣和資金投入必將加速外泌體基礎研究進展和臨床轉化。外泌體是各種細胞外泌的直徑在30-100nm之間的膜囊泡。
外泌體可以由體內或體外培養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分泌,并廣fan存在于血漿、膽汁、尿液、母乳、唾液、胸腔積液、淋巴、胃酸、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腦脊液、眼淚、滑膜液、羊水、腹水、鼻分泌物和子宮抽吸物液體等體液中。目前,基于不同的分離原理,研究者建立了五種主要的提取純化技術,分別為基于質量密度的超速離心技術、基于粒徑大小的分離技術、基于溶解性質的聚合物沉淀技術、基于免疫親和原理的分離技術和基于流體性質的微流控技術。外泌體在組織修復領域均起著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作為很好靶向給藥系統。外泌體的提取方法有哪些
外泌體就像是生物界的郵差,可以在細胞間運輸和轉移生物活性分子,是細胞間通訊交流的載體。外泌體的分離
所有真核細胞類型包括造血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干細胞、脂肪細胞和病癥細胞均可在培養條件下分泌外泌體。體內所有體液,包括血液、唾液、腦脊液、腹水,甚至尿液中都可以分離得到外泌體。這些外泌體傳輸多種信號分子,包括蛋白質、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非編碼核糖核酸(RNA),其攜帶的分子可以被其他細胞吸收。因此,外泌體可以將生物信息轉移到相鄰細胞。這種細胞間通信不只涉及生理功能,還涉及一些疾病的發病機理,包括瘤、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外泌體的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