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登山的原則:1、合理進行自我評估,把握線路的難易程度,保證很大程度的安全,不走野山野路,提前下載好出行軌跡再出發。2、不要嘗試攀登懸崖斷崖危險點,更別站在邊上擺pose,這樣做,其實是給自己增加風險,要知道這時如果吹來一陣大風,你真的不一定能穩得住腳。3、手里除了登山杖,不拿水壺或相機、手機等走路。4、盡量不要一個人登山,隨隊出行時,也要避免一個人落單。5、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下蹦,傷膝蓋。挪下來的姿勢雖不好看,卻保護你的膝蓋,且避免失足滑墜。6、如果是新驢,盡量跟著老驢或手持對講機的人后面;如果你是女性,盡量跟在兩個男性之間走。7、上山上坡時,與前面的人保持至少五米的距離,并保持高度警惕性,以防前人摔滑導致連帶事故。8、下山的時候,身體要側向山坡下山,保持側身姿勢。9、不要背向懸崖休息。在懸崖邊時,也不要從別人后面經過。否則,他起身或后仰,會把你擠下懸崖的。10、兩支隊伍相遇時,讓路的一方,一定要在道路的內側,同時重心降低;超越的一方,一定要面朝讓路者,有可能的話比較好借力。11、午餐不要吃得太飽。否則,你會出現氣短、胸悶等癥狀。12、登山不看景,看景不登山。川西地區戶外登山咨詢聯系聯系成都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周年慶登山定制路線
長沙16歲女孩徐卓媛,想攀登珠穆朗瑪峰。這需要一大筆經費,以買裝備與給養。于是,她的父親在網上發起眾籌,擬尋找500位夢想支持者,眾籌資金50萬,作為登山經費。此舉引起社會關注。據悉,目前已眾籌資金23萬多,進度46%,支持人數295人。單個支持者參與眾籌比較高金額3000元。徐卓媛表示,出發時會把所有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名字寫在旗子上帶到世界之巔。該如何看待眾籌?眾籌是一個社會俗語,不是法律術語。眾籌通常是指,發起人推出一個項目,讓出資者加入,項目完成后,給出資者一定的回報,出資者一般不參與項目的執行,項目由發起人執行。眾籌一般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社交活動,譬如眾籌同學聚會吃飯住宿的經費,法律不介入。一種可以視為合伙行為,有人出力,有人出錢合伙完成項目。根據法無規定即自由的原則,上述幫助女孩的完成登山夢想,女孩攀登到山頂,以寫有名字的旗子回報資助者,這一項目是有效的。社會對眾籌質疑,主要是擔心是眾籌類似募捐,捐款得不到有效管理。所以,社會要思考的是,對于眾籌是否也需要專門的法律來規范一下?是否也要行政管理介入一下?四川極限登山商業隊阿壩州小眾登山咨詢聯系聯系成都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科學登山健身指導,正確使用求生信號,關鍵時刻可救命!我們在進行戶外活動時,大多強調如何避免、預防和自救,然而,野外環境的情況非常復雜,遇到的危險與困難也無法預知,當危險發生,及時了解自己所面臨的困境,通知別人,求得救援,至關重要。同時,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和周圍的環境條件,發出不同的求救信號。一般情況下,重復三次的行動都象征尋求援助。①國際求救信號——SOS。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實際意義,它們對應的電碼分別“三短音”、“三長音”和“三短音”。②國際上通用的求救信號是燃放三堆火焰,要將火堆擺成三角形,每堆之間的間隔相等。如果缺少燃料,或者傷勢嚴重,或者身體虛弱得不能湊夠三堆火焰,點燃一堆火焰也行。要注意不能在林中點火,會對樹木造成危害,也會威脅到自身的生命安全。③如果能夠聽到搜救者前來救援,叫喊聲也是很好的引人注意的方式。求救者可以吹哨子、敲打石塊,或用石塊敲打盤子等,也可以大聲呼叫。國際通用的高山求救信號是一分鐘發出6次哨聲(或揮舞6次,火光閃耀6次等),然后靜止一分鐘時間,再重復發送信號。
2016年12月25日6點16分,對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登山隊的6名成員來說,注定是一個永生難忘的時刻,他們在這一刻成功徒步抵達南極點。這也標志著該校登山隊自2012年5月起用時4年7個月,終完成了世界七大洲比較高峰的攀登和北極點、南極點徒步穿越的壯舉。在圓滿完成“7+2”登山科考活動的同時,他們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他們是全球支完成“7+2”挑戰的大學生團隊,同時也是全球快完成“7+2”挑戰的團隊,全球位登頂珠峰的在校女大學生也出自這一團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登山隊的“7+2”登山科考活動啟動于2012年,那一年,中國地質大學建校60周年。在當年的5月19日8時16分,該校登山隊隊長董范老師及陳晨、德慶歐珠和次仁旦達3名學生一起成功登頂世界比較高峰——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為母校校慶獻上一份賀禮。他們也成為我國支登上珠峰的大學登山隊。在整個“7+2”登山科考活動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登山隊先后參與人數達34人,共歷時1756天,行程12萬多公里,其中徒步距離720余公里,終在地球上的9個地理極限點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四川極限登山咨詢聯系聯系成都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商業登山是指為實現客戶目標、有組織地開展的登山服務活動。商業登山活動通常包括前期培訓、訓練咨詢與指導、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等整個登山活動前期及實施期間的服務。提到商業登山,有些人比較抗拒:認為“商業”一詞帶有比較強的銅臭味,褻瀆了登山的純潔性,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商業登山本身不是什么壞事,一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登山商業化是一種必然,市場有這樣的需求,市場就會產生供應;二是因為參加商業登山活動的人出于自由的選擇,無論用怎樣的形式來開展登山活動,無論服務的有多么好,終都是要面對攀登活動中的一切艱難困苦,都要一步步地走上去,收獲的體驗并未脫離登山運動的本質;三是選擇商業登山實現攀登目標的可能性增加,商業登山的價值在于服務,其中盡可能實現參加者的目標是商業登山的職責之一,無論從安全、身體的負荷,還是各種保障措施、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等角度來說,都是考慮客戶的目標所做的努力;四是商業登山促進了山峰所在地區的發展,尤其是偏遠地區,無論是區域上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還是行業的職業發展,抑或是個人就業、收入等方面,都是對社會的貢獻。四川節日登山咨詢聯系聯系成都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成都小眾登山團建
高海拔登山咨詢聯系聯系成都川藏登山運動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周年慶登山定制路線
高海拔登山的身體能力,靠天分還是靠努力?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明確:決定高海拔登山的身體能力,除了高原適應能力,還有基礎體力。高原適應能力與基礎體力之間沒有相關性,增加基礎體力并不必然能增加高原適應能力。高海拔適應能力是天分大于后天努力,為了適應高原急性缺氧環境,人體所有、組織、細胞都會產生適應調整,有人很容易高反,有人則瞬間就能適應,表現出低氧耐受體征。大量的高原醫學研究表明,機體的高原適應具有明顯的遺傳學基礎。比如藏族人適應高原生活,且在度的登山運動中有著優異表現,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不只是有一種基因在幫助他們,而是幾十種。對于沒有“天賜基因”的大多數山友來說,要想培養高原適應能力就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包括滯留在高原一段時間(適宜海拔4000米上下)和多次往返于高低地之間來進行適應訓練。而基礎體力則是后天努力大于天分的。其中主要的表現形式是人體的比較大攝氧量。了人體在劇烈運動中,每分鐘能攝入的比較大氧氣量,表示有氧供能給肌肉的比較大速率。普通人的比較大攝氧量約在30~50,而高海拔登山所必需的比較大攝氧量目標值在60毫升,只要持續進行耐力訓練就可以達到。周年慶登山定制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