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硬鏡,根據工作光源波長的不同,可以將硬鏡分為白光硬鏡和熒光硬鏡。熒光硬鏡能對血管等不易觀察的部位進行可視化,使用對人體無毒且親和性好的吲哚菁綠(ICG)作為 近紅外(NIR)成像的外源熒光染料。ICG 進入人體后能夠有選擇性地標記病癥病變部位, 被 NIR 激發后可發射熒光,攝像頭實時捕捉熒光,將圖像呈現在監視器上。熒光技術提高了對于靶向部位的可視性,尤其在普外科、肝膽科、婦科等臨床科室中具有明顯優勢。相較白光內鏡,熒光內鏡的成像深度更深,不只可以觀察人體組織表面,還可以觀察到表層以下的組織(如膽囊管、淋巴管、血管),因此在手術中可以對病灶或周圍組織進行更準確的顯影,提高手術精確度。操作簡便,內窺鏡測試儀提高醫療檢測效率。北京內窺鏡測試儀光通量
醫療內窺鏡微創技術,什么是內窺鏡技術?自從內窺鏡技術在美容手術中普遍應用以來,整形醫生如虎添翼般,整形美容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內窺鏡技術涉入整形美容手術始于90年代中期,在它諸多優點顯現之后便風靡整個歐美。近幾年來,國內少數幾家醫院也陸續開展一些內窺鏡引導下的手術,它的迅速發展完全歸功于其顯而易見的優越之處,即在內窺鏡及特殊手術儀器的輔助下,傳統需要大切口的手術,只需細微的傷口即可完成。不但減少了手術的創傷性,亦可增加手術的精確性及安全性,從而使病人對手術的接受程度較大程度上提高。浙江內窺鏡測試儀照明晶體光效采用防水設計,內窺鏡測試儀可在水下進行操作,拓展了應用范圍。
硬鏡設備主要技術在于光學、攝像、圖像處理算法。硬鏡主機的冷光源所發出的光經鏡體的導光通道導入受檢體腔內,反射光經鏡體內的光學透鏡組導出體外,圖像傳感器將接收到的反射光轉換成電信號,再由圖像處理器對圖像信號進行算法后處理,在監視器上顯示出腔內圖像。手術醫師在圖像的引導下,于腔外使用微創手術器械來完成手術。硬鏡的發展,內窺鏡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內窺鏡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硬式內窺鏡、半可曲式內窺鏡、纖維內窺鏡和電子內窺鏡。纖維內鏡使用光導纖維傳遞圖像。電子內鏡將圖像傳感器置于內鏡前端,圖像傳感器將光學圖像轉變為電信號,圖像處理中心將電信號處理后存儲,在顯示器上還原出圖像。
較早的內窺鏡被應用于直腸檢查。醫生在病人的肛門內插入一根硬管,借助于蠟燭的光亮,觀察直腸的病變。這種方法所能獲得的診斷資料有限,病人不但很痛苦,而且由于器械很硬,造成穿孔的危險很大。盡管有這些缺點,內窺鏡檢查一直在繼續應用與發展,并逐漸設計出很多不同用途與不同類型的器械。它凝集了較頂端的影像技術,提供的畫像精度使診斷極其微小的病變成為了可能。現代視頻內窺鏡、電子內窺鏡、超聲內窺鏡的出現又開辟了現代醫學內鏡的新紀元內窺鏡從檢查、診斷時代進入了醫治、手術的時代。內窺鏡測試儀的使用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硬鏡市場,硬鏡的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已經相對成熟,近年來保持穩定增速。全球硬鏡的市場規模由2015年的46.4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56.9億美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5.2%;預計未來全球硬鏡市場整體增速略微放緩,將以4.9%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至2024年的72.3億美元。全球熒光硬鏡市場初步發展于2015年,隨著熒光硬鏡技術的逐漸成熟,近年來被普遍應用于腹腔鏡等臨床手術。由于熒光整機系統兼具了白光和熒光內窺鏡功能,一體化產品有助于減少手術室設備配置,并提升科室診療能力,因此熒光產品的市場規模及占比逐年提高。2019年全球熒光硬鏡的市場規模達到13.1億美元,占總體硬鏡市場的比重為22.9%;預計未來將呈現高速增長,以24.3%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至2024年的38.7億美元,占比逐步提高至53.5%。輕巧便攜,內窺鏡測試儀方便醫療人員攜帶。海南內窺鏡測試系統西門子星
采用先進的照明技術,內窺鏡測試儀為醫生提供了充足的光線,觀察更清晰。北京內窺鏡測試儀光通量
術后初期, 面部及頭皮內的皮膚感覺會變得麻木,遲鈍,以后還可能出現感覺異常如蟻行感或流水感。這種感覺變化一般在3個月左右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由于手術區的皮膚在手術后其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故在拆線后,應注意適當使用皮膚營養劑來保護面部皮膚,使之保持潤澤。術后面部左右兩側可能有輕度不對稱,在1-2個月內,可由皮膚、軟組織自身的修復調整而恢復正常。手術后的效果, 腫脹消失后即可見效,一般到3-4個月以后效果較佳。 內窺鏡除皺術適應癥:額顳部皮膚松弛或皺紋、深紋,鼻部橫紋,上瞼皮膚松弛下垂,魚尾紋及頑固性眼周紋、眉間紋(川字紋)等。北京內窺鏡測試儀光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