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后企業陸續復工,玉米的購銷再次拉開序幕,但這輪走勢似乎與年前的期盼有些出入。
年前玉米走勢一直震蕩偏弱,但是對于年后的行情,市場看法較多。
雖然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年后玉米賣壓較大,因此隨著上量增加,玉米價格走低的概率較大,但是更多的觀點則認為,雖然年前賣壓較大,但是年后惜售情緒依然較濃,玉米大面積集中上量可能并不會出現,因此年后玉米仍然可期。
然而年后玉米只小漲了兩日,很快便隨著到貨車數量的增加而開始回調。截至目前,再次陷入了山東、東北玉米齊下跌的局面。
不過,對于這樣的局面也不用太著慌,畢竟近兩年這樣的場面十分常見,也有些見怪不怪了。
那么,年后的玉米為啥迎來了“開門跌”呢?
首先,新農觀認為,當前玉米仍然處于調整階段。
山東、東北地區近兩年早已走出了各自為陣的分化走勢,聯動性不斷減弱。山東玉米依舊是“看車下菜碟”,車多壓價,車少提價。春節假期剛結束時,到貨車數量較少,企業為促量,于是提價,但隨著到貨車數量增加,價格必然回落。
而東北年后行情啟動較慢,隨著企業陸續復工,對玉米觀望且試探性壓價,因此出現了東北玉米價格集體下調的情況,并且有的下調幅度也并不算小。
但當前企業觀望情緒依然較濃,而十五未過,基層售糧尚未全面啟動,因此總體仍處于調整階段。
其次,豬價持續下跌,使市場對于玉米的走勢開始“打折扣”。
眾所周知,玉米需求中深加工需求基本變化不大,主要的變動在于飼用需求。而自去年四季度開始,豬價持續下跌,并且旺季不旺,長時間在成本線以下徘徊,年后更是持續回落,這使得市場對于玉米的需求大打折扣,去年玉米市場的強勁勢頭開始回落。
這也是企業等壓價的一個重要心理契機,因此玉米年后迎來了“開門跌”。
那么,這輪下跌要跌多久呢?
在新農觀看來,玉米的這輪下跌無論是幅度還是時間均十分有限。
一是年后企業有補庫需求,撐不了多久。
去年玉米收獲時走出了“高開”的格局,后來價格一直在高位徘徊,并沒有形成下游市場所期盼的跌幅,因此企業補庫多是剛需庫存,存量有限。
到了年后,隨著進入2月份以后,企業庫存相繼見底,將陸續開啟補庫需求。因此,企業的壓價恐怕壓不了太長時間。
二是基層惜售情緒依然較濃,并沒有恐慌上量。
另一方面,基層對于玉米依然是信心充足,尤其經歷了兩年多的行情后,玉米集中上量的幾率越來越小,再加上種植成本高企,基層惜售情緒依然較濃。
所以玉米上量有限,在玉米上量有限,下游需求即將開啟的情況下,玉米的下跌也就變得有限。
三是政策性收購或將啟動。
今年政策已十分明確,依舊是擴大豆,這意味著玉米增量難度增加,大概率是持平甚至有減產風險。要在完成大豆的既定目標的基礎上,保持玉米產量不下跌,那么價格將起到重要作用。
并且年后政策性收購或將啟動,且不說市場傳聞的一次性收儲是否應驗,只從政策層面來說,也并不支持玉米大跌。
因此,至少當前來看,玉米雖然持續陰跌,但底部支撐依然較明顯,下跌時間也不會太久。并且當前山東玉米已呈現跌中有漲的趨勢。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玉米就沒有風險的,玉米的風險仍存。
但玉米的風險并不是集中上量,而是被迫出糧。二者區別在于前者是主動的,而后者則是被動之舉。其中一個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天氣。
今年冬天氣溫相對溫和,大規模寒潮出現的次數相較去年明顯減少,這對玉米來說意味著潮糧保存難度增加,容易形成提前售糧,對價格形造成*。所以今年需特別關注天氣變化對玉米的影響,尤其是東北潮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