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區大量收購高粱,高價上門收購紅高粱,東北本地紅高粱收貨價格高粱是我國重要的雜糧作物,確保高粱產業持續平穩發展,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均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構建現代育種體系,開展多元化育種。借鑒大作物的育種經驗,發掘功能基因和優異單倍型,開展基因編輯、標記輔助選擇、全基因組選擇、高效遺傳轉化等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粱現代育種體系。發掘攜帶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篩選、創制具有抗除草劑、高淀粉、低單寧、抗蚜等目標性狀的關鍵育種材料提供育種利用。針對產業需求,開展釀造、飼用、食用、青貯、帚用等專用品種選育,為高粱產業發展提供品種支撐。
(二)加強品種權益保護。針對高粱品種權益保護急需加強需求,構建和完善高粱品種鑒別的SSR(簡單重復序列)標記和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標記標準,形成行業或國家標準;以DUS測試(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測試)標準和品種資源描述規范為基礎,構建高粱品種關鍵性狀登記規范;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涵蓋所有登記品種的DNA指紋數據庫和關鍵性狀描述數據庫,為品種鑒別、品種權保護提供大數據支撐。
(三)強化“育、轉、銷、服”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針對高粱產業品種專用性強的特點,鼓勵育種、種業、加工企業、基地一體化發展,強化“育、轉、銷、服”四位一體產業發展模式。科研單位針對產業發展需求開展多元化育種,或是受企業委托開展定向育種;品種經營權轉讓種子企業,由種子企業開展良種繁育和示范推廣;主產區新型經營主體或加工企業組織建設專用品種生產基地;種子企業開展種子營銷以及技術服務,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四)布局優化我國高粱產業基地。以企業為主體,以服務產業發展為原則,針對高粱產業特點、區域資源稟賦,在全國布局優化高粱產業基地。以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山西省長治市、河南省洛陽市、河北省衡水市為重點,建設華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以貴州省遵義市、四川省宜賓市為重點,建設西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白城市、遼寧省朝陽市為重點,建設東北地區高粱特色產業帶。
(五)創新產業融合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充分利用高粱觀賞性強、高粱文化和白酒文化深厚的特色,推進高粱產業三產融合發展。在高粱主產區,發展秋季高粱觀賞節,利用紅高粱文化,做強文化旅游;在貴州仁懷、四川瀘州、山西汾陽建設白酒文化博物館,發展白酒文旅產業;在內蒙巴林左旗,大力發展帚用高粱休閑、觀光、體驗特色產業。同時,加強食用高粱產后加工業,開發多元化的高粱食品。
(六)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實行差異化的補貼政策。針對高粱產業特點,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支持力度。部門應根據不同產區的特點,對高粱全產業鏈各環節實施、差異化政策,增強政策的實施效果。如針對黑龍港流域壓采地下水區域重點對社會化服務組織、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扶持政策,提升產業化水平;針對高粱加工集散地實施貼息政策,促進訂單生產;針對種植大戶實施農業政策,減少農戶種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