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紅鲌俗稱紅尾巴梢、紅尾魚,分布于我國各大水系,也是堵河水域的主要土著魚類,該魚生長快、抗病力強、肉質細嫩且營養價值豐富,深受消費者的青睞。自2010 年以來,紅尾魚在堵河沿線的各縣、市(區)開始進行人工養殖,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地高效養殖魚類品種之一。紅尾魚池塘主養畝產量可達250~350千克,畝可盈利 3500~4000 元,畝產量 500 千克;水庫或池塘套養一般畝產量 50~100 千克,畝可盈利 800~1500 元。特別是近幾年來,紅尾魚的人工繁育獲得了成功,突破了苗種供需的瓶頸。人工繁殖的魚苗當年可 培 育 成 20~30 克/尾 的 魚種 , 第 二 年 即 可 長 至 300~500 克/尾的成魚。現把紅尾魚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技術整理如下,供參考。
一、魚種培育技術
1.培育池條件與準備
培育池面積以3000~4000米2為宜,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水深要保持在 1.5~2.0 米,池底平坦,淤泥在 15 厘米左右,在魚種放養前7~10天,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或漂白粉 10 千克左右,對培育池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寄生蟲卵及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在魚苗下池~5 天注水 1 米深左右,每畝施有機肥150千克或生物肥15千克左右,以供魚種下池后有充足適口的天然餌料。
2.夏花魚種的放養與密度
紅尾魚夏花魚種放養一般在6月上、中旬,放養的魚種應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規格以3厘米左右為宜。放養密度為2萬~4萬尾/畝,為改善水質可套養鰱鳙寸片魚種400~500尾/畝,魚種在放養前用3%~4%的水浸洗12~15分鐘,培育成活率均達到80%以上,畝產達到500~700千克。
3.飼料投喂
紅尾魚在天然水域是以活的小型魚、蝦為食的偏肉食性魚類,通過人工繁育馴化后,可直接攝食人工配合飼料。在整個培育過程中,全程投喂蛋白質含量為38%以上的翹嘴紅鲌*膨化飼料。魚種下塘后第二天即可投喂,具體投喂情
4.水質管理
整個飼養過程中,培育池水位要保持1.5米以上,在水溫 20~30℃時,每 7~10 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15~20厘米,每月全池潑灑生石灰調節水質 1 次,生石灰的用量為 15~20 克/米3;當水溫 30℃以上時,每 5~7 天加注新水 1 次,每次20~25 厘米,每 20 天左右用芽孢桿菌改良水質1次,經常保持池水肥而嫩爽。
5.日常管理
培育期間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注意觀察和記錄天氣、水質、魚種吃食、活動情況及生長等;堅持晴天中午開動增氧機,定期測量溶解氧、氨氮含量及pH的變化等情況;并根據情況及時處理養殖中出現的問題。 6.魚病預防紅尾魚魚種的常見疾病是細菌性爛鰓病和寄生蟲病。細菌性疾病在水溫 20℃以上時,每月潑灑二氧化氯 1 次進行預防,用量為 0.15~0.2 克/ 米3;當發生爛鰓病時用菌毒凈全池潑灑治療,用量為 0.3~0.35 克/米3,隔天再用 1 次效果更好;預防寄生蟲病主要是做好池塘水質管理,治療可拌飼料投喂驅蟲類藥物,并全池潑灑滅蟲靈,用量為0.3~0.4克/米3。 二、成魚養殖技術紅尾魚成魚養殖模式有池塘主養、池塘套養和水庫套養。
1.池塘主養技術
(1)池塘條件。池塘面積以 4~10 畝為宜,水 深 2 米以上,進、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池底平坦,淤泥控制在 10 厘米以下,每3~5畝水面配備1.5千瓦增氧機1臺。
(2)清塘消毒。在冬季干塘后,排干池水,清除過多淤泥,讓池塘底泥曝曬 15~30 天,在 2 月中下旬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用量按每畝 100~125千克,溶解后全池均勻潑灑以殺死病原菌及寄生蟲。
(3)魚種放養。在 3 月初選擇晴好天氣放養,魚種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規格整齊,魚種規格在20~30尾/千克。一般每畝放養紅尾魚冬片魚種 1200~1500 尾,每畝套養 0.15~0.2 千克/尾的鳙魚 30~50 尾和 0.1 千克/尾以上的鯽魚 50~100尾。
(4)飼料投喂。飼料選擇當地飼料廠生產的翹嘴紅鲌*顆粒飼料,蛋白質含量為 35%以上, 3-5月投喂2#料,6-8月投喂3#料,9月以后投喂 4 # 料,一般每天投喂兩次,投喂要堅持“四 定”原則,每次的投喂量根據水溫、天氣、吃食狀況等來確定,具體以大部分魚吃飽游走為準,投喂率1%~5%。
(5)水質調節。紅尾魚對水質要求比較高,整個養殖期間透明度要控制在35厘米左右,一般半個月左右加注新水 1 次,每次 20~30 厘米;在夏
秋季節一般 5~7 天加注新水 1 次,每月要求換水1 次,每次換水 1/3;每月全池潑灑石灰水 1 次,每次每畝用量為5~10千克,以調節池水;每兩個月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1次,每次畝用量為0.3~ 0.5千克。
(6)日常管理。在整個飼養期間,要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檢查,注意觀察池魚活動、攝食和生長情況,目的是為了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如增氧、調整投喂量等。定期檢測水溫、透明度、溶解氧、酸堿度及氨氮等水質情況,若發現水質變壞,應及時改良調優。梅雨季節要及時檢查池塘水位上漲情況和進、排水口攔魚設施的完好情況,嚴防池魚潛逃出池。建立塘口記錄制度,詳細記錄天氣、水質、放養、投餌、用藥、捕撈、銷售等情況,以便認真總結經驗。
(7)魚病防治。
①魚種在放養前徹底清塘消毒,放養時用 3%~5%的溶液浸洗魚種 10~12 分鐘。
②及時加注新水,保持水質清新;定期潑灑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
③紅尾魚易患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等。防治細菌性疾病可從4月開始,每隔半月用二氧化氯全池潑灑消毒1次,用量為0.2克/米3;治療時用毒菌凈全池潑灑,用量為 0.3~0.35 克/米3,同時投喂藥餌 3~ 5天,用量為每千克飼料拌入除菌靈5克投喂。
④防治寄生蟲病主要是做好清塘消毒和水質管理工作,治療為每20天服用驅蟲藥(按說明書操作)1個療程,每個療程連續3天。 2.池塘和水庫套養紅尾魚適合在各種魚類混養塘和小水庫套養,套養的紅尾魚一般要求在12厘米以上,規格為10~30尾/千克,每畝套養50~100尾。一般套 養 20 尾/千 克 的 紅 尾 魚 種 , 當 年 每 尾 可 達0.35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