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廠養殖目前受水處理成本的壓力,仍主要以流水養殖、半封閉循環水養殖為主,真正意義上的全封閉循環水養殖企業較少。流水養殖和半封閉養殖方式產量低(單位水體產量10—15千克/米2·年)、耗能大、效率低,與先進國家技術密集型的循環水養殖系統相比,在系統的循環水率、系統輔助水體的比率等關鍵性能方面基本接近國際水平,在設備、工藝、產量(先進技術的產量達100千克/米2·年以上)和效益等方面,以及生物凈化系統的構建、凈化效率和穩定性、系統集成度、系統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20世紀80年代,國外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和技術開始進入中國,當時各地花巨資共引進了西德和丹麥約30余套循環水養殖設施,但由于高昂的投入和運行成本,上述設施很快便被束之高閣。1988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在吸收消化國外技術的基礎上,設計了國內第壹個生產性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隨著養殖業和物流的迅速發展,北方冬季的吃魚問題得到很大改善。隨著北方魚價的大幅下跌,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經濟性受到了嚴重的質疑,加上技術上的不成熟,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發展進入了低谷。
對于“白便”疾病很多專家也都對其進行研究,據研究報道指出:白便的診斷特點是蝦肝胰腺中內側脫落許多小管上皮細胞,目前把他作為來源于蝦胃的致病菌的一個未知結果毒素。發現對蝦產生的的白色糞便和肝胰腺中有大量蠕蟲狀體(ATM),是肝胰腺微絨毛脫落,原始細胞裂解,形成蠕蟲狀體,像簇蟲而并非簇蟲。白便通過肉眼不難看出,并非消化不好的糞便,而發病蝦很多表現為空腸空胃,不難判斷這個白色物質主要是肝胰臟所產生的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