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好的童小剪兒童理發合作,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打造一個更美好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快樂中茁壯成長。
趙大媽忍不住一個勁兒地向志愿者表達感謝。租住在馬王街道豐京中路社區的喬奶奶,因身體原因常年在家休養,子女又常年在外工作不常回家看望,因此喬奶奶平時少有機會同人打交道。
有研究表明,嬰童消費市場巨大,中國嬰童市場年消費額達幾千億元,所以很多企業、者紛紛將眼光投向了兒童細分市場。縱觀*、*城市,很多綜合性商場會將單一樓層作為兒童業態區瞄準“孩經濟”,中高端的兒童專業美發沙龍的出現,恰好也填補了這塊區域里的更細分的市場。
央視網消息(記者/姚抒廷):剪頭發,原本是日常的一件小事,但如果把主人公轉換成小孩子,就會變得“困難重重”,令不少新手父母束手無策。“每次理發都像是一場‘戰斗’”,身為兩個兒子的媽媽,李雨潔深知理發這件事對于孩子來說有多不容易,她也曾帶孩子去過普通的理發店,但孩子對于洗頭發、剪發都抵觸,“孩子一坐下就開始哭鬧,每次剪頭發都得‘連哄帶騙’,準備好他喜歡的玩具和動畫片,開始剪頭發的時候就拿出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有時候鬧得厲害就只能把孩子帶回家不剪了,因為理發耗費半天時間是常有的事兒”。“我自己買了一個靜音的推子,老大老現在都在家剪頭發,方便多了。”李雨潔已經熟練掌握了兒童短發的理發手法,有時候甚至還能給丈夫修剪頭發。
2013年,戴生香被評為“揚州好人”,拿到了2000元獎金。關于這筆錢的用途,她們全家人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家人一致認為,這筆錢應該委托社區用來幫助所有的困難家庭。第天,戴生香便來到社區親手把錢交給了馮。戴生香自2000年成為共產員后,她的人生便發生了“個轉變”,從依附型轉變為主人型;從漂泊型轉變為扎根型;從謀生型轉變為模范型。她不再滿足于當一個賢妻良母,而是用自己的努力為構建和諧社區貢獻力量。2011年,戴生香牽頭成立了“心相連”志愿者服務站,截止目前,已吸引18位理發同行參與,她們到福利院為孤寡老人免費服務,為邗上街道行動不便者、重病垂危者上門理發,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自己的口號“與困難家庭連心,與弱勢群體同行”。
馮乃仙老人在世前,戴生香平均每20天就要給他理一次發,有一回,老人一連一個多月都沒來,她聽說老人摔倒了,行動不便,于是拎著工具箱上了門。馮老躺在床上,面容憔悴,她看了心里難過,便問:“馮老,您怎么這么久不來我這理發呢?